长庆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配套工艺技术.pptx
长庆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配套工艺技术
汇报提纲第一部分新区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第二部分老油田低产井增产技术
近年来,新区储层改造紧跟油田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围绕油田公司重点工程,持续加大技术攻关与试验,形成了四项主体技术。直井体积压裂技术大斜度井压裂技术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低成本多功能压裂液
针对盆地致密油勘探(盆地长7和湖盆中部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油层),采用常规工艺试油产量低(仅5.9t/d)的问题,难以实现有效动用。改造工艺:常规加砂压裂压裂液:交联胍胶压裂液体系支撑剂:石英砂/陶粒(25-40m3)排量:1.8-2.4m3/min入地液量:100.0-150.0m3一、直井体积压裂技术湖盆中部长6致密油平面分布图庆城华池塔儿湾合水庄31
井下微地震监测结果借鉴体积压裂理念,探索提高单井产量新途径,开展了混合水体积压裂技术试验,通过扩大泄流体积提高单井产量。大排量、大液量:产生高净压力,沟通更多天然裂缝,将支撑剂铺置更远;低粘液体:(滑溜水、基液)开启更多天然裂缝;小粒径支撑剂:易进入微裂缝(40-70目与20-40目低密度陶粒组合)。
排量:依据不同区块两项应力差特征,建立天然裂缝开启的设计图版(≤7MPa),进一步对盆地长6-长8层混合水压裂排量进行了优化。盆地长6-长8层混合水压裂排量优化表净压力与排量关系曲线图层位储层特征优化排量m3/min长6砂体厚度大30-60m,上下遮挡条件差10-12长7陕北砂体跨度不大(30米左右),上下遮挡层较好6-8陇东砂体厚度大20-80m,隔夹层发育8-10长8砂体厚度有限(15-30m),上下遮挡层较好4-6
液量:致密储层体积压裂形成具有一定带宽的长裂缝带,裂缝带长主要受入地液量影响,依据微地震监测结果建立液量与缝长之间关系图版,优化了不同层位混合水压裂的入地液量。长7储层:650-800m3长8储层:350-500m3环江长8混合水压裂监测结果安83长7混合水压裂监测结果
低粘压裂液流体粘滞力小、摩阻低、导压性能好,能更容易进入微裂缝,开启并沟通更多的天然裂缝,有利于提高改造体积SRV。因此,混合水压裂液体优选滑溜水+线性胶/交联冻胶复合型液体。液体体系:液体粘度与改造体积关系图滑溜水线性胶交联冻胶
通过不断深化混合压裂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储层分别开展试验800余口,63%的井试排产量大于15t/d,有效地提高了勘探成效和单井产量。不同类型储层混合水压裂效果表现场试验:试验类别试验目的试验效果试排日产油t/d试排日产水m3/d>15t的井所占比例%盆地长7致密储层探索长7有效开发改造技术17.81.360.0物性差、单井产量低、开发难动用的长6探索长6有效开发改造技术20.15.140.0物性相对较好的长8注水开发区块提高单井产量新途径18.43.776.0合计/平均18.42.963.0
二、大斜度井压裂技术针对盆地华庆、姬塬等油田纵向上多小层叠置发育、砂泥层共生,常规定向井难以多层储量充分动用,提出了大斜度井提高产量和提升纵向储量动用的新思路。白448区白274-35井~白272-53井长63油藏剖面图大斜度井身结构示意图
1、形成大斜度井多层多段压裂技术模式在物模试验和持续优化提升的基础上,以实现多层动用和增加改造体积为目标,创新提出了以“精细多段、定点射孔、带压蓄能、前置驱油”为核心的大斜度井多层多段压裂技术模式。技术核心精细多段:注采对应多层“甜点”动用定点射孔:点源起裂,裂缝易受控延伸带压蓄能:连油带压作业,压后闷井蓄能前置驱油:驱油压裂液提高渗吸置换效率
2、优化形成压裂改造关键参数体系施工排量——张开天然裂缝、控制缝高扩展,优化排量4~6m3/min入地液量——结合300m正方形井网,优化入地液量400~500m3段间距——根据前期压裂微地震测试结果,优化段间距15~20m里183长6储层地应力剖面特征里183长6裂缝高度与排量关系曲线白296-65X井长6井下微地震解释图压裂段段间距Stage223mStage316mStage416m
大斜度井多层多段压裂在长庆油田累计应用1100余口井,初期单井产量3.5t/d,达到定向井2.0~3.0倍;与前期同区定向井注水开发相比,采油速度较定向井提升20~30%;10年评价期采出程度由10.5%提高至13.0%。大斜度井与邻井效果对比柱状图大斜度井与邻井效果对比图不同开发模式采出程度对比(10年)现场试验效果:
三、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2005年,长庆油田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