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疾病影像诊断.pptx
演讲
XXX
日期
日期:
腹部疾病影像诊断
Contents
目录
腹部影像学概述
影像检查技术规范
常见疾病影像特征
急腹症鉴别诊断
肿瘤性病变分析
影像报告质量控制
PART
01
腹部影像学概述
常见检查技术分类
X线检查
CT检查
超声检查
MRI检查
透视、消化道造影、血管造影等,用于检测腹部脏器形态、位置及功能。
B超、彩超等,无创、无辐射,可实时动态观察腹部脏器状况。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显示腹部脏器结构细节。
磁共振成像,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特性进行成像,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
影像诊断核心价值
病变定位
病变定性
治疗方案制定
疗效评估
准确判断病变所在脏器、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影像学特征分析,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如肿瘤、炎症、结石等。
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协助医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腹部解剖结构关联
肝、胆、胰、脾
腹部重要实质性器官,其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对于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02
04
03
01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器官如肾上腺、肾、输尿管等,其病变可引起相应腹部症状,需仔细鉴别。
胃肠道
空腔脏器,其管壁、腔内及周围病变均可在影像学上有所表现。
腹部大血管
腹部大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其形态、走行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于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PART
02
影像检查技术规范
CT扫描参数设置
层厚与层间距
层厚通常设置为5mm,层间距也为5mm,以确保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
01
窗宽与窗位
根据病变的密度特性,选择合适的窗宽和窗位,一般腹部病变的窗宽设置为200-400Hu,窗位设置为40-60Hu。
02
扫描范围
根据病变的具体部位和范围,设置合适的扫描范围,确保病变组织完全包括在扫描区域内。
03
增强扫描
采用三期增强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以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血供和强化特性。
04
MRI序列选择原则
6px
6px
6px
用于观察脂肪、出血和某些病变的边界。
T1WI序列
用于抑制脂肪信号,更好地显示病变组织。
脂肪抑制序列
用于观察水分和液体的变化,如水肿、囊肿等。
T2WI序列
01
03
02
用于观察病变的血供和强化特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动态增强序列
04
超声造影操作要点
造影剂选择
注射方式
扫查技巧
观察时间
根据病变的性质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常用的有微泡造影剂和声诺维等。
通常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速度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需求进行调整。
在注射造影剂后,需对病变部位进行多切面、多角度的扫查,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注射造影剂后需等待一段时间,让造影剂充分到达病变部位,再进行观察和分析。
PART
03
常见疾病影像特征
肝胆系统病变表现
胆囊结石
超声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后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01
胆囊炎
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胆囊内可见积液或结石。
02
肝囊肿
超声表现为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后方回声增强。
03
肝血管瘤
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从边缘开始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
04
钡餐造影呈龛影或狭窄,周围黏膜皱襞集中。
胃肠道溃疡
钡餐造影可见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破坏等征象。
胃肠道肿瘤
01
02
03
04
钡餐造影可表现为胃肠道黏膜水肿、增厚、紊乱等征象。
胃肠道炎症
腹部平片可见肠管充气扩张及气液平面。
肠梗阻
胃肠道异常征象
泌尿系结石与肿瘤
肾结石
肾癌
输尿管结石
膀胱癌
超声表现为肾内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超声表现为输尿管内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结石上方输尿管扩张。
CT表现为肾实质内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
膀胱造影可见膀胱内充盈缺损,膀胱壁僵硬不规则,肿瘤可侵犯膀胱壁并引起膀胱变形。
PART
04
急腹症鉴别诊断
肠梗阻影像分级
单纯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闭孔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
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肠腔内气液平面。
肠系膜血管受压,肠壁缺血坏死,肠腔内气液平面增多。
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肠腔内气液平面,伴闭孔疝征象。
肠管粘连成团,肠腔内气液平面,肠壁水肿增厚不明显。
脏器穿孔识别标志
肝破裂
腹腔内积血,肝周血肿,肝实质内低密度影或高密度影。
01
脾破裂
腹腔内积血,脾周血肿,脾实质内低密度影或高密度影。
02
胃肠道穿孔
腹腔内游离气体,肠壁气腹征,肠腔内气液平面。
03
胆囊穿孔
胆囊壁缺损,胆囊窝积液,肝周积液,胆囊内结石或气体。
04
腹主动脉瘤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腹主动脉局限性扩张,呈瘤样突出,伴腹痛、腰背痛。
肠系膜上动脉阻塞,导致肠壁缺血坏死,早期可见肠系膜密度增高,肠壁增厚。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