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 心理健康的基石.docx
安全感 心理健康的基石
摘 要: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充满安全感的个体从小自信、自尊、自爱,抗击打能力强,遇事坚强乐观。容易与他人建立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长大后才会成长为心理阳光健康的社会人。安全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给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从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安全感着手,社会各界共同携手,让孩子们在内心足够的安全感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安全感心理健康 关注 陪伴
引 言:针对我国目前离异家庭的日益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心里受到严重伤害,内心极不安全,想四处寻找安全感,结果被人利用,误入歧途。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把需要关心陪伴的幼儿扔在家里,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没有爱的呵护,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安全感严重缺失,他们内心开始变得冷漠、孤僻、消极、自卑。大量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安全感,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尽其责,为他们的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需要层次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排序可以看出,安全感的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可见,安全感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充满安全感的个体从小自信、自尊、自爱,抗击打能力强,遇事坚强乐观。容易与他人建立互信、和谐的人际关系,长大后才会成长为心理阳光健康的社会人。反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从小懦弱、内向、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遇事悲观消极。安全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
中小学生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给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从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安全感着手,社会各界共同携手,为孩子们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一、创造和谐环境 减少原生家庭负面影响
原生家庭现在被人戏称为“厂家”,决定一个人的“出厂参数”,是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生始发站,也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地,其地位尤为重要。原
1
生家庭和谐的氛围,父母的亲子之爱,可以满足个体对安全感的需求,并为其终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则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的未来的生活可能是一地鸡毛。
八年前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对台湾奇葩恋人中的女主林靖恩,她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和谐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离异,林靖恩是在父亲的家暴和辱骂中长大的,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必然导致安全感的缺失。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原生家庭的不足,将成为一个人后续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没有安全感的花季少女林靖恩面对一个比她大40岁的中老年恋人,如飞蛾扑火般地投入了他的怀抱。只是因为他的花言巧语,他的柔情蜜意填补了她内心处空缺的爱,让她自以为找到了缺失的安全感。就像一位主持人说过的“心里很苦的人,只要一丝丝甜就能填满。”没尝过甜的孩子及容易被甜诱惑不知不觉成了温柔陷阱里的猎物。
家庭是孩子温暖的避风港,孩子生活在健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身心健康才会有保障,才会产生安全感。而安全感是生命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给予倾心陪伴 家长抓牢成长关键期
在心理学上,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生理成熟度最适宜学习某种行为,或对某种环境影响较为敏感的时期。心理学专家们研究结果显示:0~3岁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如果没来得及建立好4~6岁是补救期,不过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而且事倍功半。
纵观我国目前现状,有多少农村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抛家弃子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与刚断奶的孩子痛苦离别,造就一大批留守儿童。成人的痛可以借助许多方式倾泻出来,可年幼的孩子却无从表达,他们只有把痛深埋心底,成了心里的“疙瘩”。如果对其置之不理,随着年龄的增长,“疙瘩”就会长成心里的“瘤”,孩子心里就病了。他们或胆怯懦弱,或焦虑暴躁,或悲观抑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就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给国家造成负担。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亿,留守儿童共2019.24万,约占1/6。这些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没有爱的呵护,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安全感严重缺失,他们内心开始变得冷漠、孤僻、消极、自卑。错过了安全感建立关键期,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与孩子朝夕相处,可他们整日忙活手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