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物理选修第三册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精品试卷·第机械运动PAGE2机械运动页机械运动(共机械运动NUMPAGES2机械运动页)
高中物理(人教2019版)大单元学科素养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课题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版本
人教版2019
年级
高二
单元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教师
Xxx
单元内容
本章在结构设计方面可划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由第1节“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和第2节“光电效应”组成,介绍了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说和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第二单元由第3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和第4节“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组成,介绍了电子的发现对于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重要意义,以及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进一步介绍了原子光谱的规律和玻尔在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原子模型。第三单元为第5节“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介绍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学校实验室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活动、网络共享资源。
本单元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及规律、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原子结构的量子化模型。
本单元教学难点:光子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概率波的抽象性、原子结构的量子描述。
新课标要求
3.3.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及其结构的历史。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3.4.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现象。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及其意义。能根据实验结论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3.4.2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特征。体会量子论的建立对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影响。
单元学情
一、学生基本情况
知识基础
已有知识:学生通常已学习过经典光学(光的干涉、衍射证明波动性)、经典原子模型(如卢瑟福核式结构)、经典能量概念、牛顿力学基本概念(动量、位置、轨道)、部分电磁学知识。对玻尔模型可能有一定接触。
认知能力
学生的思维习惯牢固建立在宏观世界的直观经验上(物体有确定位置和速度、运动有连续轨迹、波和粒子性质互相排斥),难以接受微观世界的量子化、概率性、波粒二象性等反直觉概念。。
二、学习难点预判
1.光电效应现象及其规律的解释
2.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单元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光电效应规律及爱因斯坦方程解释。
理解光子概念及光的波粒二象性。
掌握物质波概念、德布罗意公式及其应用。
理解概率波思想及不确定性原理含义。
理解玻尔模型及氢原子光谱,认识其局限性与量子力学模型的突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光电效应、电子衍射、原子光谱)总结规律,提出问题,建构模型。
运用光电效应方程和德布罗意公式进行计算和逻辑推理。
利用类比(明确局限性)和辨析方法理解抽象概念(概率波)。
解读图表信息(光电效应曲线、光谱图、衍射图样、电子云图)。
理解科学模型的发展历程(经典→玻尔→量子力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科学理论的动态发展观(模型更替)。
培养突破经典宏观经验局限、接受新理论的开放思维。
体会微观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感受量子理论的美感。
了解科学家创新精神及量子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核心素养
物质观念:建立光子、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观念。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化描述(非轨道)。
能量观念:理解量子化能量交换(光子吸收/发射,光电效应,能级跃迁)。
模型构建:理解/评价光的粒子模型、玻尔模型、概率波模型。
科学推理:运用量子理论(方程、原理)解释微观现象。
科学论证:基于实验证据(光电效应、衍射)论证波粒二象性。
质疑创新:体会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的冲突,接受并理解突破性新思维。
达成评价表
多元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方法(纸笔测试、课堂观察/提问、讨论发言、实验报告分析、小论文/报告、概念图等),全面考察素养达成。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新授课、实验、复习、习题课)渗透评价,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
关注思维:评价重点不仅在于答案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分析、推理、解释、建模等思维过程的呈现,特别是在突破经典思维惯性上的表现。
分层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如要求理解的准确性、解释的深度、举例的恰当性)。
对照反思:教师可利用此表反思教学是否有效达成了单元目标和素养培养要求,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单元分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
单元课时安排(共5课时)
第1节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1课时
第2节光电效应2课时
第3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课时
第4节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2课时
第5节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1课时
第1节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第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