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论民族精神在苦难中的绽放.docx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2页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论民族精神在苦难中的绽放
老舍笔下那个想要歌唱却开不了口的鼓书艺人,艾青笔下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穆旦笔下以带血的手拥抱民族的诗人——这三幅看似不同的画面,实则共同勾勒出一个民族在苦难中精神觉醒的壮丽图景。当语言与声音在压迫下变得艰难,当身体与心灵在苦难中承受重压,正是这种声嘶力竭的状态,反而最能彰显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力量。那些无法畅快歌唱的时刻,那些嘶哑却坚持发声的瞬间,那些带血却依然拥抱的姿态,恰是一个民族精神最为璀璨的绽放。
历史长河中,当外族入侵、国家危亡之际,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常常陷入开不了口的困境。老舍在《鼓书艺人》中描绘的那个艺人,正是这种文化困境的缩影。南宋灭亡之际,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不正是那个想要歌唱却难以启齿的鼓书艺人的历史回响吗?元代画家倪瓒面对异族统治,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表面上的淡泊隐逸下,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坚守?他们如同被扼住咽喉的歌手,无法自由歌唱,却在这种失语状态中,将民族精神淬炼得更加纯粹。当外力试图摧毁一种文化时,正是这种开不了口的挣扎,反而使文化认同变得更加鲜明而深刻。
而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则代表了另一种民族精神的表达方式——在无法畅快表达中坚持发声。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他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姿态,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触,在文字检查制度最为严苛的年代,依然坚持用杂文砭锢弊常取类型。闻一多在《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表面上的绝望与沉默下,是何等炽热的爱国情怀?这种嘶哑的喉咙所发出的声音,虽然不那么动听,却因为承载了太多挣扎与坚持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一个民族的声音被压制时,即使是最微弱的表达,也成为了抵抗的象征。
穆旦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的诗句,则将民族精神的表达推向了一个更为悲壮的层次。这种带血的拥抱让人联想到抗战时期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林徽因在战火中保护古建筑的执着,梁思成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的坚韧,巴金在《寒夜》中描绘的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道德选择——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带血地拥抱民族命运。这种拥抱不是软弱者的妥协,而是强者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当一个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正是这种带血的拥抱,展现了民族精神最为动人的光辉。
从开不了口到嘶哑歌唱再到带血拥抱,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民族精神觉醒的完整图谱。它们告诉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不在于永远高歌猛进,而恰恰在于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保持表达的欲望与能力。当今天的我们回望历史,那些曾经声嘶力竭的时刻反而成为了民族记忆中最闪亮的星辰。在一个和平发展的年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嘶哑的喉咙或带血的手,但那种在困境中坚守精神家园的能力,依然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因为只有经历过苦难的精神,才能在和平中保持清醒;只有在压迫下依然歌唱的民族,才能在自由中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