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docx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主动
引言: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形成良好品质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心理去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去发展,直至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学校当中,有些孩子看上去很好学,可坐在课堂上就是不能集中起精神来,还有的不停地玩学习
用具,把学习用具都拿走后又玩起自己的手;有的眼神四处乱看,没有一点自控力,感觉像在做“白日梦”一样;还有的学习成绩很好,可就是惧怕考试,一考试就不安紧张……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效果与“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还是有差距的。我们应从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上出发,加以正确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自然地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人居于教学一线,通过不断进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
一、注重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学内容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换种方法把课程中包含的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点渗透融入到数学教学实践中。而作为教师就要大量搜集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进步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把相关内容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数学知识中。举个例子,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如《九章算术》、圆周率计算等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可以换个方法从讲解数学家的奋斗成长史来进行教学实践。比如华罗庚历经磨难,终成数学大家;陈景润重病卧床,仍决心求解数学难题等用数学家的坚韧奋斗事迹来激发学生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以及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
在上完《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有感受。在课前备课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点,并且搜索很多资料,并将它编辑在幻灯片上。在教学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找到了圆
1
周率的概念。这时我播放幻灯片,拓展祖冲之的一些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能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成就感,而且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此时我并不着急继续进行教学讲解,而是继续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心理上想象,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虽然占用了一部分教学时间,但达成的学习效果却是事半功倍。课后,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并且自己还会到处找资料,互相交换信息进行讨论,进一步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即使是很小的一个课后注释,我们都要好好利用和拓展,只要处理得当,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单一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反而很少忽视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这样即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独立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知识和现实脱节,学生也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和趣味。而新课标的实施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更突出这个“趣”字,让学生喜欢数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此教学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我们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体验数学,学习如何运用数学,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时我创设了“大强、小强两只蚂蚁爬树叶比赛”的情境,并通过幻灯片演示出来。生动有趣的演示,活灵活现的画面,深深地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与书本上单调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又比如在教学《数量关系》时,我先出示超市的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上面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小票上有物体的价格、物体的数量以及要付的钱数,从而引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这一教学片断的设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既舒缓了学生上课开始时的紧张心理,又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同学全员参与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被紧紧地抓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去学习,愿意学习。
三、重视课堂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影响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以消极态度对待学生,比如“以
2
成绩论英雄”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