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探劳动教育与班级活动相融合的策略.docx

发布:2025-06-09约4.0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探劳动教育与班级活动相融合的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小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开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与首要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班级活动中不断渗透劳动教育的观念,将劳动教育与班级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合,班级活动

引言: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生的班级活动融合起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劳动实践,让劳动深入学生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是磨炼意志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劳动中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品质。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劳动教育也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劳动教育还存在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人们享受着自动化的生活方式:洗衣机迷你式﹑智能化受追捧﹔扫地机、吸尘器替代了扫帚、簸箕;“小美”自动化程序替代了传统烹饪的步骤,让美食一步到位……学生在便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失去参与劳动的机会,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还未形成专门的体制,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方式单一,导致劳动教育还没有在小学教育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劳动教育与班级活动相融合的意义

在班级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让他们体验劳动辛苦和快乐,让他们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者最美。

1

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家中几乎不劳动,有的学生连系鞋带﹑整理书包﹑梳辫子都不会,缺乏基本自理能力。在班级组织的劳动中,有的学生不会扫地﹔拖地时裤子鞋子都弄湿﹔倒垃圾时,垃圾漏一路﹔甚至有的学生一到值日就躲避,不愿意参与。

为了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就要在班级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教育他们从身边的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

﹑集体的事情抢着干。

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弘扬劳动精神。

教师要组织安排内容丰富的劳动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可以按照三个层级来进行的:

第一,学会自理。坚持清洗自己的袜子、红领巾;整理自己的书包;学会正确洗手、洗脸、刷牙;能自己铺床、叠被子;整理自己的书桌等。

第二,分担家务。如饭前摆放餐具;饭后收拾餐桌碗筷;清洗水果;倒垃圾﹑取快递﹑照看弟弟或妹妹等。

第三,帮助他人。如帮老师发作业﹑擦黑板,帮助同学值日﹑解难题,在社区做志愿者等。

学生在劳动中提高了能力,理解了劳动最崇高,懂得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

推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提升劳动素养。

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由此可见,劳动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小学生在的劳动实践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获得真实体验的时候,一定蕴含着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教育活动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加强学生劳动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努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促进小学劳动教育与班级活动相融合的策略

钻研教材中劳动资源,让劳动教育与教学活动相融合。

2

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的双重目标,是实现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班级活动中的重要途径。钻研教材中的劳动资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融入劳动教育,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让体力与脑力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如《千人糕》《赵州桥》《吃水不忘挖井人》《纸的发明》《乡下人家》等,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劳动话题向学生普及劳动知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再比如《守株待兔》和《寒号鸟》从反面说明了不热爱劳动的后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在学科中的有机渗透。

数学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因素。如《植树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