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陈情表》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课前检测题:翻译下列重点字词1、慈父见背2、形影相吊3、而刘夙婴疾病4、逮奉圣朝4、当侍东宫5、辞不就职6、责臣逋慢7、听臣微志8、保卒余年9、则告诉不许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安慰至,及任,充当推辞责备终任,准许,成全被缠绕申诉苦衷以1、臣以险衅2、臣以供养无主3、猥以微贱4、臣具以表闻5、圣朝以孝治天下6、但以刘日薄西山7、无以至今日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9、谨拜表以闻介词,因为。介词,因为。介词,凭借介词,用。介词,用。连词,因为。没有用来……方法即“以是”,因此。连词,表目的,来。
李密一表陈“情”亦陈“不”,忠孝难全也两全
一二三复习落实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学习表文中的恰当得体的用词。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和“孝”的含义。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二、概括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理解三者之间的血肉联系。三、解读文本,分析鉴赏,对比阅读,体会散文的艺术特色。在人际社会中,中国人最难说出来的“字”?不情境导入:
李密向谁说“不”?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晋武帝
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果是什么?拓展资料——高二选必中《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①,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②,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皇帝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多出自方孝孺之手。1402年五月,燕王攻占南京,文武百官见风转舵者居多,唯独方孝孺拒不投降,被下狱后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回顾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方孝孺是什么典故?
么你什为说不陈情表?
尽孝祖母由孙子侍奉,父亲何在?儿媳何在?可有伯伯权叔?有无兄弟姐妹?其他亲戚能否帮忙?家中有无能干的仆人?李密自幼无父无母,那他如何长大?祖母抚养他容易否?祖母年龄多大?生活能否自理?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茕莞子立,形影相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一段:学生用文中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李密的不幸。么孝为什
历史背景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武帝为了加强统治、收拢人心,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①李密不应召,是不是眷恋蜀国?②李密不应召,是不是在乎名节?③李密不应召,是不是蔑视新朝?④李密不应召,是不是照顾祖母?思考:1.假如李密不应召亦不陈情,身为皇帝的司马炎会怎么想?忠情
思考:2.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到李密所表达的忠心呢?圣朝伪朝愚诚伏惟不矜名节猥以微贱亡国贱俘宠命优渥李密极尽逢迎和自贬自损之事,以此来表忠心,消除对方的猜忌
密言:余以险畔,夙遭闵凶……密侍汤药,未曾废离。诏书特下,拜密郎中,寻蒙国恩,除密洗马。郡县逼迫,催余上道;密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密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密,无以终余年……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探讨:假如《陈情表》这样写:“臣”字之去留有何不同?臣
结合以下句子,思考李密全文27次称臣,意味着什么?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自我矮化,吃定心丸表达恩情的感谢进退两难的无奈哀求,表明先尽孝后尽忠的态度“臣”字表身份,“臣”字表忠心若去掉“臣”字,则可能丢掉性命,“臣”字乃保命符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二元思辨作文两者都有道理,很难选一方而舍一方,这个时候需要找到平衡的支点,将看似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这样的一句话呢?
司马炎的那些事篡“魏”登基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承亡父司马昭的权势地位,一举掌控了曹魏政权的军事行政大权,同时,司马炎认为代魏自立的时机已经成熟。司马炎先是授意亲信前去劝说魏元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曹奂迫于压力,在公元266年2月写下传位诏书。司马炎假装谦让推脱了几次,最后在文武大臣集体、再三、恭迎、劝谏之下才接受了禅让诏书。弑父传说民间的很多传说中,都相信司马炎的魔爪早就已经伸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