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doc
中医如何治疗急性心肌堵塞
2008-08-2715:05【大中小】【我要纠错】
中医认为急性心肌堵塞是一本虚标实的病证。心脉瘀阻、心气衰微为其共同病机。本虚主要是心气虚。心气虚进一步开展可以出现心阳虚,更严重的那么为阳脱或亡阳,甚至阴阳惧竭。亦有气阴两虚的,标实主要是血瘀,可伴有痰浊、气滞、肝旺等。气虚血瘀是贯串于本病的全过程。因此,益气活血便是正治,是根本的法那么,然后再根据不同阶段的证、舌、脉进行辩证论治,常与行气通腑,化浊清热,养阴、通阳等法分别结合应用。一般来讲,中医将急性心肌堵塞分三个阶段治疗。
第一阶段〔气虚血瘀阶段〕:多在发病三天内,有的自得病24小时后开始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化。症见胸闷、气短、倦怠、懒言、自汗、胶冷、脚痛彻背,痛有定处等气虚血瘀之症。治以扶正祛邪,益气活血,方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茂、党参、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桂枝、蒲黄、麦冬、五味子。
第二阶段〔湿浊中阻阶段〕:可达两周左右,症见食欲不振,院腹胀满、四肢倦怠,不欲饮,或渴不多饮,大便多秘结,脉弦滑或濡滑,舌苔由薄白向腻转化。一周内黄腻苔居首位。治以益气活血加芳香化法、燥湿和中之品,方选益气通阳活血方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当归、丹参、桂枝、陈皮、瓜萎、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等。
第三阶段〔气阴亏损阶段〕:得病两周后,舌苔由腻转化为薄白净。局部病例呈剥脱苔或舌光无苔者,痰浊中阻之症也随之减轻。局部患者出现口渴喜饮,心烦失眠,头晕,心悸,动辄气短,汗出,神疲倦怠,脉多弦数或细数等。治以益气活血,佐以养阴之品,方选“抗心梗合剂”加减,药物组成:黄芪、党参、黄精、丹参、赤芍、郁金。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根底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本病属于中医“卒心痛”范畴,包括“厥心痛”、“真心痛”。
【辨证论治】
1.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感寒益甚,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伴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方药:散寒活血,宣痹通阳。乌头赤石脂丸配服苏合香丸。
2.痰浊闭塞:胸部憋闷沉重,痛引肩背,多为体胖之人,伴见头晕腹胀,恶心纳呆,心悸气短,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多弦滑或沉迟。
治法方药:豁痰散结,通阳泄浊。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3.瘀血阻滞:暴怒之后卒然心痛剧烈,痛有定处,如锥如刺,伴胸闷气憋,心悸气短,唇青舌暗有瘀斑,脉沉涩、结代。
治法方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味。
4.阴血亏虚:心胸烦闷而痛。头晕口干,五心烦热,尿赤便干,舌深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促、结代。
治法方药:滋阴补血,活络止痛。桃红四物汤送服六味地黄丸。
5.阳气虚损:心胸满闷而痛,动那么尤甚,畏寒肢冷,面白唇暗,体倦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结代。
治法方药:温阳益气,活络止痛。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加味。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根底上,伴有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少,使相应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属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演变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变化,常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本病属中医学的“真心痛”、“厥心痛”或“卒心痛”等病的范畴,和一般胸痹临床病症明显不同,多出现突然心胸剧痛,持续不解,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肢冷、“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
一、西医病理改变和中医病机认识
AMI急性期,心肌呈大片灶性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吸收,形成肌溶灶,随后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形成。病变涉及心包可出现反响性心包炎,涉及心内膜可引起附壁血栓形成。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可破裂〔心脏破裂〕。坏死组织约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在6~8周后进入慢性期,形成瘢痕而愈合。瘢痕大者可逐渐向外凸出而形成室壁瘤。关于本病中医的病因病机,近年来认识多趋向于“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气(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笔者临床观察认为,瘀毒、浊毒亦为AMI病机的一个主要方面。毒邪最易腐肌蚀肉,故出现心肌坏死、溶解等系列病理改变。多数AMI患者发病前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反复迁延,使气(阳)、阴(血)进一步损伤,瘀血、痰浊、寒凝、气滞、瘀毒日益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