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血滤CRRT常用的抗凝策略.pptx
床边血滤CRRT常用的抗凝策略汇报人:XXX
01抗凝策略的类型02抗凝策略的适用情况03抗凝操作流程04抗凝监测与管理05抗凝并发症及处理目录
抗凝策略的类型01
无抗凝策略通过增加置换液的流速,降低血液在滤器中的浓度,减少凝血风险。血液稀释法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滤器和管路,以清除可能形成的微血栓。定时冲洗法
在CRRT中,区域抗凝通过在血滤器前注入抗凝剂,限制抗凝作用于滤器和管路,减少出血风险。区域抗凝脉冲式抗凝是通过周期性地注入抗凝剂,以减少抗凝剂的总体使用量,同时保持滤器通畅。脉冲式抗凝导管内抗凝策略涉及在血液回路的导管内直接注入小剂量抗凝剂,以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导管内抗凝010203局部抗凝策略
区域抗凝技术通过局部应用抗凝剂,如在血滤器前使用,以减少全身性抗凝的副作用。区域抗凝技术全身肝素化是常见的全身抗凝策略,通过系统性使用肝素来预防血液在CRRT过程中凝固。全身肝素化全身抗凝策略
区域抗凝策略通过限制抗凝剂仅作用于血滤器,减少全身性出血风险。区域抗凝无肝素抗凝策略适用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通过物理方法或替代品维持滤器通畅。无肝素抗凝选择性肝素化通过调整肝素剂量,达到抗凝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出血并发症。选择性肝素化选择性抗凝策略
抗凝策略的适用情况02
血小板数量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影响抗凝策略的选择。01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指标,用于指导抗凝药物的剂量调整。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对选择抗凝剂有指导意义。03测定特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有助于了解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原因,为个性化抗凝治疗提供依据。04血小板计数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凝血因子活性分析患者凝血功能评估
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CRRT治疗,抗凝策略需考虑导管相关并发症风险。长期血管通路如动静脉瘘或长期导管,适用于长期CRRT治疗,需个性化抗凝方案。血管通路类型
患者并发症风险高龄患者或有凝血障碍者使用CRRT时,抗凝剂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谨慎调整剂量。出血风险CRRT治疗中,导管相关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和抗凝策略以降低感染率。感染风险血液流动缓慢或CRRT系统不畅可能导致血栓,需定期监测和预防性抗凝。血栓形成风险
抗凝操作流程03
抗凝剂的选择与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肝素或区域抗凝剂,如柠檬酸盐,以减少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抗凝剂01根据患者体重、凝血功能及CRRT机器参数调整抗凝剂剂量,确保治疗效果与安全。确定抗凝剂剂量02
通过静脉泵持续给药,确保抗凝剂在血液中保持恒定浓度,预防血栓形成。持续静脉泵特定时间点通过注射器手动推注抗凝剂,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抗凝需求。间歇性推注在CRRT开始前,将抗凝剂预先充入血液回路中,减少启动时的凝血风险。血液回路预充使用稀释后的抗凝剂溶液作为置换液的一部分,以降低血液在滤器中的凝血倾向。抗凝剂稀释液抗凝剂的给药方式
APTT是监测肝素抗凝效果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25-35秒,延长表示抗凝效果良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01TT用于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抗凝效果,延长表明抗凝作用增强。凝血酶时间(TT)02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评估抗凝剂是否引起血小板减少,预防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03抗凝剂的监测方法
监测凝血指标定期检测患者的ACT或PT/INR值,根据结果调整抗凝剂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避免过度抗凝密切监控患者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防止因过度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个体化用药预防导管相关血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功能、出血风险等,个性化调整抗凝剂的种类和剂量。使用适量的抗凝剂预防导管血栓形成,同时注意观察导管功能和患者局部反应。抗凝剂的调整原则
抗凝监测与管理04
APTT是评估血液凝固状态的常用指标,用于指导CRRT抗凝剂的剂量调整。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以确保抗凝治疗不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影响患者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监测血小板计数监测监测抗凝效果
监测出血风险01在CRRT治疗中,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有助于早期发现出血倾向,预防严重出血事件。02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微小出血,防止形成血肿。03通过评估患者是否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临床症状,来监测出血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评估患者临床症状
观察滤器寿命通过观察滤器的使用时间,评估抗凝效果,及时调整剂量以延长滤器寿命。药物相互作用考量考虑患者可能使用的其他药物,调整抗凝剂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定期检测PT、APTT等凝血指标,根据结果调整抗凝剂剂量,确保治疗安全。评估出血风险综合患者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