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ppt

发布:2025-06-09约6.67千字共4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阴阳偏衰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证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体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特点: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先天禀赋不足形成后天饮食失养机体阳气虚损以脾肾阳虚为主原因劳倦内伤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久病伤阳(肾阳为诸阳之本)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表现神疲、喜静瞋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阴偏衰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阳邪伤阴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形成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为主尤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原因久病伤阴(肾阴为诸阴之本)表现: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升火、消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全身热象)火旺(多局部热象)。阳亢(上部或全身症状)。阴阳互损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表现: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累及阳气生化不足,继而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如肝阳上亢,病机为阴虚不能制阳,继而损及肾阳,现畏寒肢冷、面白而灰黯、脉沉细等阴阳两虚证。)阳损及阴——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阴虚,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如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之水肿,继而发展为烦躁升火,抽搐等阴虚症状,形成阴阳两虚证。)阴阳格拒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为在阴阳偏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形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成或阴和阳中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壅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间不相维系,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之病理。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迫阳浮越于外,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阴寒内盛是疾病本质。因格阳于外,现真寒假热证(严重的虚寒证)。表现:阳极虚之虚寒证——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倦卧,脉微细欲绝。假热证——突然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于内,邪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阳气壅遏深伏于内,格阴于外,故现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表现外感热病,实热炽盛——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有力。假寒——突然四肢厥冷,脉象沉伏亡阳指机体阳气发生大量脱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邪气太盛,阳损太多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亏损殆尽形成汗吐下甚,气随津脱↓大量失血,气随血脱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慢性病长期大量耗阳特点:全身属阳的功能都会衰竭,而以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表现: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亡阴机体阴气发生大量亡失,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邪热炽盛伤阴阴气耗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