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T 2650-2018 奶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6-07约5.2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11.220B4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650—2018

奶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2018-03-13发布2018-04-13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T265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军、路广计、刘志勇、张子佳、刘乃强、李颖、陶茂辉、周忠良、张晓利、姜得英、王爱军、李玉文、冒银祥、周建颖、董长兴、齐彪、张芳。

DB13/T2650—2018

1

奶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奶牛结核病的诊断、检测、预防、控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奶牛结核病防治,其他牛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

GB/T27639结核病病原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NY/T1169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NY/T1567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

NY5047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农医发〔2017〕25号《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奶牛结核病污染场

指奶牛结核病阳性检出率在1%以上或有临床病例的奶牛养殖场。

3.2

奶牛结核病控制场

指连续2年以上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检出率在1%以下,所有阳性牛均已扑杀,且无临床病例发生的奶牛养殖场。

3.3

奶牛结核病稳定控制场

指连续2年以上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检出率在0.2%以下,所有阳性牛均已扑杀,且无临床病例发生的奶牛养殖场。

3.4

奶牛结核病净化场

2

DB13/T2650—2018

指连续2年以上未检出奶牛结核病阳性病例,且无临床病例发生的奶牛养殖场。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vPPD:禽型结核菌素;

BPPD:牛型结核菌素;

PPD:提纯蛋白衍生物,提纯结核菌素;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PBS:磷酸盐缓冲液;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诊断

5.1流行特点

结核病奶牛最易感染,其次为黄牛、牦牛。结核病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随鼻汁、痰液、粪便和乳汁等排出体外,健康牛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5.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d~45d,有的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以肺结核、乳房结核和肠结核最为常见,主要症状如下:

a)肺结核:以长期顽固性干咳为特征,且以清晨最为明显。患畜容易疲劳,逐渐消瘦,病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

b)乳房结核:一般先是乳房淋巴结肿大,继而后方乳腺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硬结无热无痛,表面凹凸不平。泌乳量下降,乳汁变稀,严重时乳腺萎缩,泌乳停止。

c)肠结核:消瘦,持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常带血或脓汁。

5.3剖检变化

在肺脏、乳房和胃肠粘膜等处形成特异性白色或黄白色结节。结节大小不一,切面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有时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胸膜和肺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形如珍珠状。

5.4实验室诊断

5.4.1诊断方法

5.4.1.1细菌学检查

按GB/T18645-2002第3章规定执行。

5.4.1.2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按GB/T18645-2002第4章规定执行。

5.4.1.3实时荧光PCR检测

DB13/T2650—2018

3

按GB/T27639规定执行。

5.4.1.4牛结核病γ-干扰素Elisa试验按附录A进行。

5.4.2结果判定

5.4.2.1临床判定

根据5.1、5.2和5.3做出初步判定。

5.4.2.2实验室判定

5.4中任一诊断方法结果为阳性的判为奶牛结核病阳性。

5.5检测

5.5.1检测比例

5.5.1.1净化场按发现疫病的抽样方式确定检测比例。

5.5.1.2稳定控制场、控制场、污染场100%检测。

5.5.2检测频率

5.5.2.1奶牛结核病净化场和稳定控制场,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5.5.2.2奶牛结核病控制场每年至少监测二次,间隔至少5个月以上。

5.5.2.3奶牛结核病污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