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13∕T 883-2020 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40B6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883—2020代替DB13/T883-2007
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
2020-09-18发布2020-10-18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T883—2020
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3/T883-2007《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
本标准与DB13/T883-2007《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相比,有如下变化: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LY/T2291-2014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规程”、“LY/T2843-2017落叶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造林地选择中调整了海拔高度;
--修改了混交方式和混交树种;
--按照生态公益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修改了造林密度;
--修改了立地条件与造林密度的关系;
--增加了苗木贮存方式;
--修改了整地时间;
--增加了林地清理内容;
--修改和完善了造林技术和造林方法,增加了打孔机整地和造林内容,增加了容器苗造林及容器苗栽植技术要求;
--幼苗抚育管理部分增加了割灌和折灌内容;
--增加了华北落叶松病、虫、鼠害防治内容。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建婷、党磊、杜子春、张鸿景、郑聪慧、程顺、周庆营、范冬冬、张二亮、王利民、张宝祥、宋玉华、王军、绳亚军、杨艳丽、王祺龙、包刚、于文慧、陈志强、袁保力、王艳春、赵艳辉、隋丽斌。
DB13/T883—2020
1
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Mayr)造林基本原则、造林区划、造林地选择、造林林种、混交方式与混交树种、造林密度、造林苗木、造林技术、幼苗抚育管理、检查验收和造林技术档案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华北落叶松在河北省的人工造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
LY/T2291-2014落叶松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LY/T2843-2017落叶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DB13/T613-2005苗木质量分级华北落叶松
3造林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目标明确、适地适树、良种壮苗、乔灌搭配、细致整地、精细栽植、合理密度、抚育保护的原则。
4造林区划
冀北山地、坝上高原为主要造林区,其它生态类似区可参考应用。
5造林地选择
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山脚、沟谷地、接坝曼甸、坝上丘陵等中厚土层地段均可造林。海拔高度800m~1900m,由北往南适地升高。造林地土壤结构疏松、透气性良好、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总盐量<0.1%。
6造林林种
6.1防护林
DB13/T883—2020
2
根据生态和生产需要,在生态环境较差、华北落叶松能较好生长地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6.2用材林
在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良好的地区,可营造华北落叶松用材林。
7混交方式与混交树种
7.1混交方式
主要的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和带状混交。阳性树种混交林一般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与耐阴树种混交可采用株间或行间混交。
7.2混交树种
宜选择樟子松、油松、白桦、山杨、紫椴、水曲柳、白榆、蒙古栎、黄檗萝、沙棘、胡枝子等乔灌木树种。可与造林地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混交,也可以多树种在一起混交。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混交应加大灌木的比重。
8造林密度
8.1密度调控原则
根据建设区立地条件、营造类型和培育目标等科学调整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可适度加大初植密度。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可适当降低初植密度。
8.2防护林
采用常规苗木标准营造的防护林,参照GB/T18337.3的规定,初植密度为每亩166~222株。
8.3用材林
速生丰产用材林初植密度控制在每亩222~333株。
9造林苗木
9.1裸根苗
9.1.1苗木来源和质量
选用种子园、母树林或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