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T 883-2007 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5-08约3.94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B05

DB13

北省地方标

DB13/T

883-2007

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

2007-11-28发布2007-12-13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T883—2007

前言

本标准由河北省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孟滦国营林场管理局、承德市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鸿景、刘泽勇、钱金娥、曹运强、张恩生、杨宝臣、张茹莉、宋玉华、

李思谦、李桂兰等。

1

DB13/T883—2007

华北落叶松造林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北落叶松人工造林、幼林抚育等方面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营造华北落叶松防护林、用材林等,不适用于营造特种用途林及风景绿化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1000容器育苗技术

DB13/T613—2005苗木质量分级华北落叶松

3造林区划

3.1冀北坝上地区和冀北山区为主要造林区。

3.2冀西北山地、冀东山地和其它适应地区可适当造林。

4造林施工设计与造林基本原则

4.1造林施工设计

参照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13章有关条款。

4.2造林基本原则

坚持造林地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

为提高人工林的抗逆性能和综合效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地的防护效能,因地制宜地营造华北落叶松混交林,防止树种单一化。

防护林坚持生态多样性原则。

速生丰产用材林优先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遗传增益显著的优良种源、优良无性系、家系生产的优质苗木。

5造林地选择

阴坡、半阴坡、半阳坡、沟谷地等均可造林。海拔高度800m~1600m,由北往南要适地升高。造林地土壤要疏松、透气性良好,不得选用粘重的下湿地。土壤酸碱度应是微酸性或中性,PH值7.0,土壤总盐量0.1%。

6造林林种

6.1.1防护林

根据生态和生产需要,在坝上地区和坝下立地条件较差地区,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2

DB13/T883—2007

6.1.2速生丰产用材林

在坝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营造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用材林。

7混交方式与混交树种

7.1混交方式

根据生物学特性、立地条件和营林目的选择适宜的混交方式。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一般采用块状或

带状混交。

7.2混交树种

与华北落叶松混交的树种有樟子松、油松、云杉、白桦、山杨、紫椴、水曲柳、白榆、蒙古栎、黄檗萝、沙棘、胡枝子等。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混交应加大灌木树种的比重。

8造林密度

8.1密度调控原则

根据工程建设区不同的立地条件、营造类型和营林目的确定造林密度。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宜

适当密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适当稀些。

8.2坝上地区造林密度

坝上地区一般营造防护林,参照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规定,初植密度可控制在2400~3300株/hm2。

8.3坝下地区造林密度

坝下地区防护林,参照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规定,初植密度控制在3300株/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密度控制在3300~5000株/hm2。

9造林苗木

9.1裸根苗

9.1.1苗木来源和质量

营造防护林,必须使用GB6000和DB13/T613-2005规定的I、Ⅱ级苗木,种子来源母树林、优良种源并要考虑生态多种性原则;营造用材林,必须选用母树林、种子园、优良种源的种子培育的GB6000和DB13/T613-2005规定的I级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

9.1.2苗木管理

苗木质量的检验和起苗、包装、运输、贮藏等技术,执行GB6000、DB13/T613-2005的规定。苗木调运实行“两证一签”制度。根据造林任务,就近调运苗木,避免长途运输造成损失。不同等级苗木要分别造林,避免林相不齐或生长相互影响。

9.1.3苗木处理

造林前根据土壤墒情,对苗木进行修根、苗根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ABT生根粉、保水剂和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