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规范化操作技术.pptx
内科护理规范化操作技术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给药技术操作标准
03
急救护理技术体系
04
专科护理核心技术
05
院感控制操作要求
06
护理质量改进措施
01
基础护理操作规范
01
基础护理操作规范
PART
生命体征监测流程
6px
6px
6px
采用体温表测量患者体温,并将结果记录在体温单上。
体温测量
通过观察患者胸部起伏,计算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呼吸频率测量
通过触摸患者桡动脉或颈动脉,计算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脉搏测量
01
03
02
使用血压计测量患者肱动脉血压,并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压测量
04
标本采集标准化操作
血液标本采集
尿液标本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
呼吸道标本采集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确保采集的样本不受污染和损伤。
指导患者正确排尿,并采集中段尿,避免污染。
选择有代表性的粪便,避免污染和混入尿液。
采用适当的方法,如吸痰或咽拭子,采集呼吸道分泌物。
体位管理实施要点
卧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卧位。
01
体位转换
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压疮和肌肉萎缩。
02
肢体摆放
确保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
03
舒适度调整
根据患者的舒适度和病情,调整体位和床的高度。
04
02
给药技术操作标准
PART
药物准备
核对药物名称、剂量、用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确保药物质量。
用药指导
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告知用药注意事项。
服药方法
协助患者正确口服药物,确保服药姿势正确,避免药物误入气管。
服药后观察
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
口服药物执行规范
注射类操作安全指引
注射前准备
注射后处理
注射过程安全
注射并发症预防
核对患者信息、药物信息,确保注射部位皮肤清洁、无破损。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式,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速度。
拔出针头后,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止血,防止药液外渗和局部血肿。
注射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预防过敏反应、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输液质控标准
输液前评估
输液过程管理
输液并发症预防
输液后护理
评估患者的病情、输液目的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路径。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药物剂量、浓度和滴速准确无误,定时巡视和记录。
预防和处理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堵塞等并发症,保障患者输液安全。
拔针后,指导患者正确按压针眼,避免局部血肿和感染,同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03
急救护理技术体系
PART
心肺复苏实施流程
判断患者意识、呼吸和心跳
轻轻拍打患者肩膀并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同时用耳朵听、面感觉患者呼吸气流,观察胸廓起伏,判断有无呼吸;触摸颈动脉,判断有无心跳。
呼叫急救人员并记录时间
判断患者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同时记录时间。
进行胸外按压
确定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置于患者胸骨下部,进行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
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然后将头转回正中,抬起下颌,使呼吸道保持通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钟,使胸廓隆起。
确认患者心律
选择除颤能量
在使用除颤仪之前,必须确认患者心律,只有在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才可使用。
根据除颤仪的类型以及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除颤能量。
除颤仪规范操作步骤
安放电极
将电极贴片粘贴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通常是一个电极放置在心尖部,另一个电极放置在右肩胛下或心前区。
放电除颤
确认电极安放正确并紧密接触患者皮肤后,确保无人与患者接触,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急救用药核对机制
用药前核对
记录用药情况
用药时再次核对
核对空安瓿
在给予急救药物前,要核对患者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药途径等,确保用药正确。
在执行用药操作时,要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药物信息,确保用药准确无误。
记录用药时间、药物名称、剂量、用药途径等信息,以便后续核对和评估用药效果。
对于需要保留空安瓿的药物,应在核对后将其保留,以便后续核对和检查。
04
专科护理核心技术
PART
呼吸系统吸痰操作
痰液评估
吸痰设备准备
吸痰技巧
吸痰后处理
观察痰液的颜色、量、粘稠度及气味,以确定吸痰的频率和力度。
确保吸痰器处于良好备用状态,选择适当型号和大小的吸痰管。
将患者置于适当体位,轻轻插入吸痰管至气管深部,边旋转边吸引,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并清理吸痰管及吸痰器。
确保监测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并连接心电监测导联线。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的变化。
如发现异常情况,如心率失常、血压异常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