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62∕T 4030-2019 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
B16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030—2019
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2019-09-30实施2019-09-03发布
2019-09-30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62/T4030—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甘肃省粮食作物栽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定西市植保植检站、定西市种子管理站、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定西诚宏马铃薯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周全、陈爱昌、梁平、安建华、李锦龙、李继平、孙兴明、王文慧、庄汉、莫娟、禄刚强、石娟娟、席旭东、邓成贵、贺舒红。
I
学兔兔标准下载
DB62/T4030—2019
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试剂与耗材、仪器设备、黄萎病菌接种体制备、室内抗性鉴定、抗病性评价、鉴定材料处理、鉴定记载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黄萎病抗性室内鉴定及抗性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133马铃薯种薯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铃薯黄萎病Potatoverticilliumwilt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所致发病初期叶尖沿叶缘变黄,从叶脉向内黄化衰弱,后由黄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叶片提早枯死,不脱落。成株期发病,植株一侧叶片或全部逐渐萎蔫,引起植株凋萎。染病植株破开茎秆维管束变褐,形成纵向的变色条带。块茎染病始于脐部,维管束变浅褐色至褐色,纵切病薯维管束变褐色等症状为主的马铃薯土传病害。
4试剂与耗材
4.1PL培养液
马铃薯去皮切片,称取200g,加1000mL蒸馏水,煮沸10min~20min,用纱布过滤,补加蒸馏水至1000mL,加入乳糖20g,溶化后于121℃高压灭菌30min。
4.2PDA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切片,称取200g,加1000mL蒸馏水,煮沸10min~20min,用纱布过滤,补加蒸馏水至1000mL,加20g琼脂粉,加热溶化后,再加入葡萄糖20g,搅拌均匀并溶化后,于121℃高压灭菌30min。
4.31%的次氯酸钠(NaClO)溶液
取1mL次氯酸钠于99mL灭菌水中,摇匀。
4.4耗材
培养皿、锥形瓶、纱布、酒精灯、塑料花盆(直径21cm、高13cm)等。
1
学兔兔标准下载
2
DB62/T4030—2019
5仪器设备
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冰箱、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显微镜、移液器、血球计数板。
6黄萎病菌接种体制备
6.1病原分离
从马铃薯黄萎病发病植株茎基部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黄萎病病原物(参见附录A)。确认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后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分离物纯化,经柯赫氏(koch)法则验证后,保存备用。
6.2接种体繁殖和保存
6.2.1接种体的繁殖
将保存的马铃薯黄萎病菌置于20℃~25℃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3d活化后,接种于盛有P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置下20℃~25℃摇床上,以120rpm振荡培养3d~4d。培养液经两层医用纱布过滤即得孢子悬浮液,然后用蒸馏水稀释滤液至所需接种浓度。
6.2.2病原物保存
将马铃薯黄萎病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7d,置4℃~8℃冰箱内保存;或在斜面上加一层灭菌矿物油(超过斜面顶部1cm)后置冰箱冷藏空或室温下保存。
将马铃薯黄萎病菌接种于液体石蜡管,置2℃~8℃冰箱中保存。
7室内抗性鉴定
7.1鉴定条件
人工接种鉴定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条件。
7.2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每份鉴定材料每盆10株,重复3次。
7.3鉴定对照材料
严格按照GB18133选取同一级别的马铃薯进行抗黄萎病鉴定,以抗病青薯9号为抗病对照品种,陇薯6号为感病对照品种。
7.4鉴定材料育苗
选取未感病的马铃薯原原种在直径21cm,高13cm的塑料花盆中播种。播种基质为草炭、蛭石和菜田土(2:1:1)。经高温蒸汽灭菌(134℃,30min)。在日光温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