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ppt

发布:2025-06-07约5.5千字共9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梁、板承载力不足的事故表现及处理措施1.正截面的破坏特征及处理措施(1)破坏特征。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属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破坏特征主要表现为裂缝的发生和发展。(2)处理措施。 ①如果是少筋梁,必须进行加固。可选用在受拉区增加钢筋的加固方法。 ②如果是适筋梁,则可根据裂缝的宽度、构件的挠度和钢筋的应力来判断是否进行加固。 ③如果是超筋梁,由于在受拉区进行加筋补强不起作用,因此必须采用加大受压区截面的办法或采用增设支点的办法进行加固。2.斜截面的破坏特征 梁的斜截面抗剪试验表明,斜裂缝始自两种情况:一种是首先在构件的受拉边缘出现垂直裂缝,然后在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下斜向发展;另一种是出现在梁腹的腹剪斜裂缝,对于T形、I形等腹板较薄的梁,常在梁腹部中和轴附近首先出现这类裂缝,然后随着荷载的增加,分别向梁顶和梁底斜向发展。三、钢筋错位偏差严重(一)随意改变设计 随意改变设计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不按施工图施工,把钢筋位置放错;另一类是乱改建筑的设计或结构构造,导致原有的钢筋安装固定有困难。(二)施工工艺不当四、钢筋脆断 常见的钢筋脆断有低合金钢筋或进口钢筋运输装卸中脆断、电焊脆断等。 主要原因是钢筋加工工艺错误;运输装卸方法不当,使钢筋承受过大的冲击应力;对进口钢筋的性能不够了解,焊接工艺不良,以及不适当地使用电焊固定钢筋位置等。学习单元三模板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基础知识一、模板的安装要求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对模板的安装提出了以下要求。(1)模板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2)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施工的隔离剂。(3)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4)对清水混凝土工程及装饰混凝土工程,应使用能达到设计效果的模板。 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年版)》(GB50204—2002)的要求来看,如果模板不能按设计要求成型,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能保证接缝严密,就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构件的尺寸和形状、结构的安全,产生严重的质量事故。二、模板事故原因分析(1)没有对模板进行设计或设计不合理,设计计算简图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2)审查图纸、照图施工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施工操作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不熟悉支架的结构、材料性能和施工方法。(3)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或支撑下未垫平板,或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撑部分地基下沉。(4)对模板设计图翻样不认真或有误,在模板制作中不仔细,质量不合格,制作模板的材料选用不当。(5)在测量放线时不认真,轴线测放出现较大误差。(6)模板的安装固定预先没有很好的计划,造成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支撑系统整体稳定性不足,在施工荷载作用下发生变形。(7)施工荷载过大或混凝土的浇筑速度过快或振捣过度,造成模板变形太大。(8)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9)模板间支撑的方法不当。(10)模板支撑系统未被足够重视,未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造成模板的支撑系统强度、刚度或稳定性不足;无限位措施或限位措施不当。(11)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或施工措施不到位。(12)脱模剂使用不当,拆模太早或拆模时技术要求、安全措施不到位。学习单元四局部坍塌事故分析与处理基础知识一、局部倒塌事故原因分析(一)设计构造方案或计算简图错误(二)盲目修改设计(三)施工顺序错误(四)施工质量低劣(五)结构超载造成倒塌(六)使用不当(七)事故分析处理不当二、局部倒塌事故的处理方法(一)排险拆除工作(二)鉴定未倒塌部分(三)确定倒塌原因(四)选择补强措施学习单元五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与补强基础知识一、增大截面加固法(一)增大截面加固法原理及作用(1)增大截面加固法原理。增大截面加固法是指在原受弯构件的上面或下面浇一层新的混凝土并补加相应的钢筋,如图4-10所示,以提高原构件承载能力的方法。这是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加固方法。(2)增大截面加固法的作用。(二)新旧混凝土截面独立工作情况(1)受力特征。加固构件在浇筑后浇层之前,如果没有对被污染或有其他构造层(如沥青防水层、粉刷层等)的原构件表面做很好的处理,将导致黏合面黏结强度不足,无法使新旧混凝土接合成一体,从而导致构件受力后不能保证二者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这时,不能将新旧混凝土作为整体进行截面设计和承载力计算。 如图4-2所示,由于引起裂缝的原因不同,导致裂缝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图4-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