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械性肠梗阻护理.pptx

发布:2025-06-10约2.86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械性肠梗阻护理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02

临床表现

01

疾病概述

03

护理评估要点

04

核心护理措施

05

并发症防控

06

健康教育与随访

疾病概述

01

定义与发病机制

机械性肠梗阻定义

发病机制

机械性肠梗阻是指由于机械性因素引起肠腔狭小或不通,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所致的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肠管本身的变化、肠管外的压迫和肠管内的阻塞。肠管本身的变化包括肠壁肌的紊乱和肠腔内的堵塞;肠管外的压迫可能由肿瘤、粘连等因素引起;肠管内的阻塞则可能是由于结石、异物等引起。

常见病因分类

肠内因素

包括结石、异物、寄生虫、炎症狭窄等,这些病变可能直接阻塞肠腔,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通过。

01

肠外因素

包括粘连、肿瘤、疝等,这些因素可能压迫肠管,使肠腔变窄,从而导致肠梗阻。

02

肠壁因素

如肠套叠、肠扭转等,这些病变可能导致肠管本身扭曲或折叠,形成机械性梗阻。

03

病理生理特点

肠管形态改变

肠腔压力增高

肠蠕动增强

肠液分泌增加

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梗阻部位的肠管会发生形态改变,如肠管扩张、肠壁增厚等。

由于肠内容物无法通过梗阻部位,肠腔内压力会不断增高,导致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肠壁充血水肿。

梗阻部位的肠蠕动会明显增强,以试图通过梗阻部位,但往往难以成功。

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会分泌大量的肠液,以试图润滑和软化梗阻部位,但往往也会加重梗阻症状。

临床表现

02

典型症状识别

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患者常常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央,可逐渐加重并向外扩散。

02

04

03

01

腹胀

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积聚,导致腹部膨胀,腹压增高。

呕吐

患者可出现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呕吐出胆汁或粪样物。

停止排气排便

由于肠梗阻,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导致排气排便停止。

腹部体征评估

腹部呈膨隆状态,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触诊时腹部有压痛,有时可触及包块。

腹部膨隆

机械性肠梗阻时,肠鸣音亢进,可听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肠鸣音异常

腹部皮肤可出现红肿、压痛、反跳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皮肤坏死。

腹部皮肤变化

影像学诊断依据

X线检查

CT检查

超声检查

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袢胀气扩张,气液平面明显,有助于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

超声检查可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腔内积液及肠袢蠕动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部位和病因。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肠梗阻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管血运情况,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护理评估要点

03

病史采集内容

既往手术史

了解是否有腹部手术史,评估肠梗阻是否与手术相关。

01

既往患病史

询问是否有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等可能引起肠梗阻的疾病。

02

饮食习惯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是否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异物。

03

排便情况

了解排便习惯、颜色、性状等,评估肠梗阻的严重程度。

04

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

血压

呼吸

脉搏

观察患者体温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发热症状。

监测血压变化,评估患者循环系统功能。

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测量脉搏,评估心脏功能及血容量。

脱水程度判断

观察患者是否口渴,评估脱水程度。

口渴程度

观察尿液颜色、量和比重,判断脱水性质。

尿液情况

检查口腔、鼻腔等粘膜湿度,评估脱水程度。

粘膜湿度

评估皮肤弹性,判断脱水程度。

皮肤弹性

核心护理措施

04

胃肠减压管理

胃管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定期冲洗,避免堵塞或脱落,同时记录胃管插入深度和引流情况。

03

密切观察胃管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以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缓解情况。

02

减压期间的观察

胃肠减压装置的应用

通过胃管等装置,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抽出,以减轻胃肠道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

01

液体复苏方案

液体平衡监测

准确记录患者出入量,包括呕吐、排泄、引流等,以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状态。

01

液体选择与补充

根据患者的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血浆渗透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进行补充。

02

输液速度与量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液体复苏目标,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多或过快的输液导致不良后果。

03

疼痛控制策略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方法

疼痛评估与记录

如按摩、针灸、热敷等,可辅助药物镇痛,缓解患者疼痛。

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的程度和变化,同时记录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并发症防控

05

严格无菌操作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

在护理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降低感染的风险。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感染风险干预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