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2.docx
PAGE2/NUMPAGES2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技术
课程代码:3190548
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84学时(理论:42实践:42)
学分:5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可编程控制技术》是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进行研讨而确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七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定位表述为:《可编程控制技术》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以《电工电子应用》、《机械沟通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为后面《工业检测与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有: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特点及应用;PLC的组成、结构、原理和选型方法,PLC的基本指令及其应用;PLC与工业机器人通信,PLC、人机交互界面、电机等设备的程序编制、单元功能调试;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PLC应用技术,具备可编程自动化系统的编程、调试、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技术》的开设原则是以企业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教师进入企业实地调研,如三一机器人、蓝思智能机器人、长沙惠科、汇川技术、大族激光等公司,总结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理论实践结合、紧跟企业需求,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整体设计;通过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找准典型工作岗位的相关技术核心能力,确定课程标准的内容;并参照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如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1+X”证书标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还要根据最新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内容,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整体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总体目标与要求
通过任务引领和启发性的教学等项目活动,使学生熟知常用低压电器与电气控制系统,掌握PLC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能熟练使用常用电工仪器与检测设备对其进行测试和检查,了解市场常见PLC,熟悉并会使用S7—1200等新型PLC,了解工业自动化网络结构。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时方法,能根据生产设备和工艺要求进行PLC控制系统的简单设计,熟练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维修,并具有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二)具体目标与要求
1.素质
(1)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2)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流能力;
(3)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知识
(1)熟知常用低压电器与电气控制系统,了解PLC控制系统特点、扩展模块的特点;
(2)了解PLC的生产与发展状况、基本组成、内部结构、基本工作原理;
(3)熟练使用西门子PLC的常用指令,基本正确使用PLC的通信、中断、高速计数器等功能指令;
(4)了解PLC的模块特点、功能,I/O模块外围电路的接线方法,博途硬件组态的方法及博途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5)了解工业自动化网络结构。了解多点接口MPI、PROFIBUS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的功能及特点。掌握多点接口MPI、PROFIBUS—DP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的组态步骤及基本调试方法。
3.能力
(1)按照工艺要求,进行S7—1200PLC输入端口、输出端口、电源等部分安装、接线;
(2)PLC编程软件的程序输入、编译、调试、下载和在线调试能力;PLC仿真软件的使用能力;
(3)控制电路的识图、绘图和规范接线、检测能力;
(4)一般复杂程度的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检测、故障排除能力;
(5)简单生产设备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
(6)常规继电控制生产设备的PLC控制方式的改造能力;
(7)能关注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够合理评价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提出优化方案。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与进程安排
课程结构与进程安排见表1。
表1《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结构与进程表
学习项目
任务
课时
周学时/周次
项目一:熟知电气控制系统与PLC
任务1:课程认知
2
6/第2—3周
任务2:熟知电气控制系统
10
任务3:认识PLC
2
6/第4周
项目二:搭建与设计一个PLC系统
任务1:搭建一个PLC系统
6
6/第4—5周
任务2:设计一个PLC系统程序
6
6/第5—6周
项目三:PLC的简单应用
任务1:PLC的逻辑应用
8
6/第6—7周
任务2:PLC的顺序控制
12
6/第7—9周
任务3:PLC的气动控制
8
6/第9—10周
项目四:PLC的复杂应用
任务1:S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