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养老机构心理支持服务基本规范.docx

发布:2025-06-07约1.8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养老机构心理支持服务基本规范

1.养老机构心理支持服务基本要求

应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在心理支持服务中的职责。服务团队应包括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如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必要时邀请精神科医生参与。养老机构应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环境应安静、舒适、温馨,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心理测评工具。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掌握心理支持服务的技能和方法,了解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和隐私,保守秘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心。应建立服务档案,详细记录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心理问题评估情况、服务计划和服务过程等,为后续服务提供依据。定期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服务方案。

2.心理评估

首次入住评估: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时,应在1周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心理健康史、社会支持系统等。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心理测评工具等方法进行评估。常用的心理测评工具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老年抑郁量表(GDS)等。

定期评估:对于长期入住的老年人,应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评估。评估重点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如是否出现新的心理问题或原有问题是否加重。通过定期评估,及时调整心理支持服务方案。特殊情况评估:当老年人出现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身体患病、与他人发生冲突等,应及时进行心理评估。评估老年人在这些事件影响下的心理反应和适应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3.心理支持服务方法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内容可包括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应对压力的方法、情绪调节技巧等。每月至少举办1次,每次讲座时间不少于60分钟。可以通过发放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宣传栏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和宣传栏内容应定期更新,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心理咨询:为有心理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咨询过程中,服务人员应认真倾听老年人的诉求,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如共情、倾听、提问等,帮助老年人缓解情绪困扰,解决心理问题。每次咨询时间一般为45-60分钟,每周可安排1-2次咨询。对于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应进行系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明确治疗目标和步骤,按照方案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团体心理辅导: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老年社交团体、兴趣小组等。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放松训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每周至少开展1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60-90分钟。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归属感。引导老年人分享经验和感受,互相支持和鼓励。

危机干预:当老年人遭遇危机事件,如自杀念头、突发重大疾病等,应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程序。服务人员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老年人的安全。评估老年人的危机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邀请精神科医生或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和支持,必要时将老年人转介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及时与老年人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4.与家属的沟通与合作

定期沟通:养老机构应与老年人的家属保持定期沟通,每月至少进行1次电话沟通或面谈。向家属反馈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和近期表现,了解家属对老年人心理支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参与服务:邀请家属参与养老机构的心理支持服务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亲子互动活动等。鼓励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给予情感支持。在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与家属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发挥家属在老年人心理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5.服务质量监督与改进

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心理支持服务人员和部分老年人代表。定期对心理支持服务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制定服务质量评估指标,如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心理问题改善情况等。定期收集老年人的反馈意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他们对心理支持服务的评价和需求。根据监督和评估结果,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心理支持服务流程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心理支持服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