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三维设计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地理》课件第一节 地貌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x
第六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常见地貌类型
1.主要地貌类型、成因及分布
;风沙
地貌;2.地貌的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的内容
;二、内力作用的表现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_____。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岩浆活动;1.说出图甲中字母a、b、c分别表示的外力作用形式。
提示: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说出图甲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对地形的影响。
提示: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即太阳辐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3.判断图乙、图丙地貌特征相关描述的正误。
(1)图乙地貌为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2)图乙地貌分布在河口处,河流泥沙含量越大,越利于该地貌形成。()
(3)图丙地貌的形成与图甲中c有关,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
(4)图丙地貌的岩性相对坚硬,不易被风力侵蚀、搬运。()
(5)图乙、图丙两种地貌的形成是图甲中五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连线)
;2.岩石圈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提示: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将物质循环过程中涉及的地质作用连线分类。
;(3)判断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说法的正误。
①岩石圈物质循环只局限在岩石圈中,不涉及其他圈层。 ()
②岩石圈物质循环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自然景观。 ()
③岩石圈物质循环既形成了自然环境,又形成了矿产资源。 ()
?
;命题视角(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对地貌
的影响;2.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命题点全训
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读图,完成1~2题。
;1.该湖湖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
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1.D2.A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湖泊东部、南部和西部存在地壳强烈抬升区和抬升区,而北部也存在微弱抬升区。这些抬升区与湖泊之间存在断层构造,因此湖盆是断裂下陷形成的,D正确。第2题,根据分析可知,该湖泊是由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其深度一般比较大,乙、丙两地位于湖泊中央,湖泊深度大,形成陆地的可能性较小,B、C错误;甲、丁两地都位于湖泊边缘,甲地西侧靠近抬升区,丁地东侧靠近强烈抬升区,结合甲、丁两地的沉积物等厚度线可知,丁地断裂下陷幅度较甲地大,湖盆深度较甲地深,所以在外力作用下甲地较丁地更容易形成陆地。D错误,A正确。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下题。
;答案:D
解析:由图中阶段Ⅰ可以判断它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A错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B错误;顶部形态,也就是平顶的形成,观察阶段Ⅱ、Ⅲ,可以看出平顶面积扩大,应该是由外力作用形成,C错误;据图可知平顶海山随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正确。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4~5题。
;5.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答案:4.D5.D
解析:第4题,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②位于大陆板块以下,已经不属于岩石圈的范围;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处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故选D。第5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故选D。
;命题视角(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演绎法学习
一、典型的外力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二、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判断
1.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