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CT检查和辐射剂量管理要求.docx
头颈部CT检查和辐射剂量管理要求
头颈部CT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但CT检查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因此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辐射剂量管理,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头颈部CT检查技术要求
扫描前准备
-患者需去除头颈部的金属物品,如耳环、项链、眼镜等,以减少伪影干扰。
-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以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检查配合度。告知患者扫描时需保持头部静止,避免因运动产生伪影。
-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如儿童、意识障碍者等,可酌情使用镇静剂,确保扫描图像质量。
扫描参数设置
-管电压:根据患者的体型和检查部位,合理选择管电压。一般成人头部扫描管电压为120kV-140kV,颈部扫描管电压为100kV-120kV;儿童患者需适当降低管电压,以减少辐射剂量。
-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根据患者的体型和解剖结构自动调整管电流大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一般成人头部扫描管电流为200mA-300mA,颈部扫描管电流为150mA-250mA。
-层厚和层间距:层厚一般选择2mm-5mm,层间距与层厚相同,以获得连续、清晰的图像。对于需要进行三维重建的患者,层厚可适当减薄至0.625mm-1.25mm。
-螺距:螺距一般选择0.9-1.375,适当增大螺距可以缩短扫描时间,降低辐射剂量,但会影响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需根据具体情况权衡。
对比剂使用
-根据检查需要,可选用碘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的用量和注射速率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扫描方案确定。一般成人对比剂用量为60ml-100ml,注射速率为3ml/s-5ml/s。
-注射对比剂前,需询问患者的碘过敏史,并进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对比剂。扫描完成后,嘱患者多饮水,促进对比剂排泄。
辐射剂量描述指标
-CT剂量指数(CTDI):是衡量CT扫描辐射剂量的基本指标,分为CTDI???和CTDIvol。CTDI???是在标准体模中,沿着扫描中心轴方向,长度为100mm范围内的剂量积分,反映了单次扫描层厚内的平均剂量;CTDIvol是考虑了扫描层厚和螺距后的加权CT剂量指数,用于评估整个扫描范围的平均剂量。
-剂量长度乘积(DLP):是CTDIvol与扫描长度的乘积,反映了整个扫描区域的总辐射剂量,单位为mGy·cm。
-有效剂量(E):考虑了不同组织和器官对辐射敏感性的差异,将DLP乘以相应的转换系数(k)得到,单位为mSv,能更准确地评估CT检查对患者产生的辐射危害。
辐射剂量管理策略
-CT机固有性能优化:选择具有先进剂量管理技术的CT设备,如自动管电流调制、迭代重建算法、低剂量扫描模式等。定期对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采用合理扫描方案:严格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扫描方案,合理选择扫描参数,采用低剂量扫描模式,如儿童患者应采用专用的儿童扫描协议。
-运用先进重建算法:迭代重建算法(IR)是一种新型的图像重建技术,与传统的滤波反投影算法(FBP)相比,能够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有效减少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在头颈部CT检查中,推荐使用迭代重建算法或混合重建算法。
-加强人员培训:对CT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辐射剂量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设置扫描参数,正确使用剂量管理技术。加强对医生的培训,使其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和合理应用原则,避免过度检查。
辐射剂量监测和记录
-定期对CT设备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记录CTDIvol、DLP等剂量指标。建立辐射剂量数据库,对患者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析。
-在患者的病历和检查报告中记录CT检查的辐射剂量信息,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辐射暴露情况提供参考。
患者防护措施
-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具,如铅帽、铅围脖等,对头颈部以外的敏感组织和器官进行屏蔽防护。
-尽量减少患者的扫描次数和扫描范围,严格掌握CT检查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CT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的辐射风险,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制定CT检查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案,定期对CT设备的性能、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检测和评估。
-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CT质量控制网络,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数据比对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头颈部CT检查的质量和辐射剂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