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docx
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的术语和定义、诊断、针刀治疗及综合治疗。本指南适用于膝骨关节炎的针刀临床诊疗。
2术语和定义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属于中医“骨痹”“膝痹”范畴。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明显,上下楼梯、蹲起时加重。
3诊断
西医诊断
-症状:膝关节疼痛,初期为轻度或中度隐痛,随病情进展可加重,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蹲起等活动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夜间痛醒。关节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弹响,还可出现关节肿胀、晨僵(一般不超过30分钟)、活动受限等症状。
-体征
-膝关节周围压痛,常见于内外侧关节间隙、髌周等部位。
-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减小,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部分患者可触及关节周围的骨质增生。
-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表现,严重者可见关节半脱位。
-CT: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骨质的细微结构和骨赘情况,对诊断复杂的膝骨关节炎有一定帮助。
-MRI:可以清晰显示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损伤和退变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膝骨关节炎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肝肾亏虚证:膝关节疼痛、酸软,劳累后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风寒湿痹证:膝关节疼痛、肿胀,疼痛游走不定或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湿热阻络证: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伴有发热、口苦咽干、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互结证:膝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屈伸不利,关节周围可触及硬结,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4针刀治疗
治疗原则
依据膝骨关节炎的病变部位和病理特点,采用针刀闭合性手术,松解膝关节周围粘连、挛缩的组织,解除肌肉、肌腱的痉挛,恢复膝关节的力学平衡,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针刀治疗的目的、方法、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MRI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排除禁忌证。
-确定治疗部位,做好标记。
-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准备合适的针刀器械,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根据膝关节不同的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针刀治疗点:
-髌下脂肪垫损伤
-定点:在髌韧带两侧中点、髌尖下方脂肪垫附着点处定点。
-进针:使针刀刀口线与髌韧带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达髌下脂肪垫表面,纵行疏通剥离,横行摆动2-3下。
-内侧副韧带损伤
-定点:在股骨内上髁内侧副韧带起点、胫骨内侧髁内侧副韧带止点处寻找压痛点定点。
-进针:针刀刀口线与内侧副韧带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到达韧带附着点处,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摆动2-3下。
-外侧副韧带损伤
-定点:在股骨外上髁外侧副韧带起点、腓骨小头外侧副韧带止点处寻找压痛点定点。
-进针:针刀刀口线与外侧副韧带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到达韧带附着点处,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摆动2-3下。
-股四头肌肌腱损伤
-定点:在髌骨上方股四头肌肌腱附着点、股骨前方股四头肌肌腹与肌腱移行处寻找压痛点定点。
-进针:针刀刀口线与股四头肌肌腱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到达肌腱附着点或损伤部位,纵行疏通剥离2-3刀,横行摆动2-3下。
术后处理
-术后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覆盖针眼,压迫止血2-3分钟,观察无出血、渗血后,嘱患者休息15-30分钟。
-告知患者术后24小时内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术后当日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行走。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针刀治疗的禁忌证,如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进针时要熟悉膝关节周围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腱。
-针刀治疗后,若出现局部疼痛加重、肿胀、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5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
-西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肿胀。
-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