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防治.docx
支气管哮喘防治
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知识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道能够顺畅地让空气进出肺部。但对于哮喘患者,其气道变得敏感脆弱。在炎症刺激下,气道内壁会肿胀,同时气道周围的肌肉会收缩,导致气道变窄。此外,还会产生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黏液,进一步阻碍空气的流通。
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个体患哮喘的风险会增加。环境因素方面,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皮屑、霉菌等,以及空气污染、烟雾、化学物质等刺激性物质,还有运动、感染、精神压力等都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支气管哮喘的症状识别
哮喘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喘息是哮喘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觉到呼吸时发出高调的啸鸣声,尤其在呼气时更为明显。这是由于气道狭窄,气流通过受限所致。
气急表现为呼吸急促、困难,患者会感到空气不够用,需要用力呼吸。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端坐呼吸,即不能平卧,必须坐起来才能缓解呼吸困难。
胸闷是许多哮喘患者会经历的症状,感觉胸部有压迫感或紧迫感,就像被石头压住一样。
咳嗽也是哮喘常见症状,通常为刺激性干咳,有时也会伴有白色泡沫样痰。在夜间或清晨,咳嗽可能会加重。
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偶尔发作,症状较轻;而有些患者则可能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症状会在接触诱发因素后突然出现或加重,比如在吸入花粉、运动后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反复出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方法
医生诊断哮喘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缓解因素等,同时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哮喘或其他过敏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时,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听肺部呼吸音,哮喘发作时可听到广泛的哮鸣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哮喘缓解期可能听不到哮鸣音,不能仅凭听诊结果排除哮喘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通气功能检测可以评估患者肺通气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气流受限。支气管激发试验是通过吸入某些激发剂来诱发气道收缩,以检测气道的反应性,如果激发试验阳性,则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支持哮喘的诊断。支气管舒张试验则是给予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观察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如果舒张试验阳性,说明气流受限具有可逆性,也是哮喘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来明确患者是否对某些物质过敏,常见的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胸部X线或CT检查一般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肺部疾病。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预防哮喘急性发作,保持肺功能接近正常水平,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包括运动能力,避免治疗不良反应,防止哮喘引起的死亡。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运动,尽可能减少哮喘发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治疗方案
哮喘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哮喘治疗的核心。分为控制性药物和缓解性药物。
控制性药物需要长期使用,用于控制气道炎症,维持哮喘临床控制。常见的控制性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它们可以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通过吸入装置直接作用于气道,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小。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具有抗炎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单独或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通常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能够长期控制哮喘症状。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有舒张支气管、兴奋呼吸中枢等作用,但治疗窗较窄,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缓解性药物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它们能够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喘息、气急等症状。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与短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
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如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避免饲养宠物,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等。患者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呼吸肌力量,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环境,避免在寒冷、干燥、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此外,心理调节也很关键,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诱发哮喘发作,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