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影像表现.docx
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62岁。
主诉:发现肝占位二周余。
现病史:2022-12-30因新冠感染行肺部CT检查(外院)发现肝内多发占位,自述无腹部不适、纳差等症状。
既往史:否认肝炎及慢性肝病史,子宫肌瘤手术史20年。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15g/L,WBC4.67×109/L,PLT160×109/L;肝功能:AST15U/L,ALT20U/L,Tbil8.9umol/L,ALB41g/L;乙肝二对半:1-5(-);丙肝抗体(-);肿瘤指标:
AFP2.4ng/mL,CA1994.4U/mL,CEA1.4ng/mL,miRNA7(-),铁蛋白266ng/mL.
其他辅助检查:胃肠镜(外院):萎缩性胃炎,结直肠未见异常;PET-CT(外院):肝右叶多发结节伴FDG代谢增高。
ECA-MRI
T1Wl-inphase
T1WI-outphase
DWIb=50DWIb=500DWIb=1500
ADC
T1WI-FSET2WIDWIb=1500
T1WI-FSE
T2WI
DPAPCoronal
DP
AP
Diagnosis?
病理结果
病理所见:(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3灶)。肿瘤侵犯肝被膜。周围肝组织未见结节性肝硬化。
免疫组化:CAM5.2(-);CD31(弱+);CD34(+);CK{pan}(-);EMA(-);Erg(+);FLI-1(+);Ki-67(20%阳性);P53{D07}(70%+);TFE-3(+).
诊断分析思路
临床资料:
·62岁女性,偶然发现肝内多发占位
·无肝外恶性肿瘤证据(PET-CT)
·无慢性肝病病史,肿瘤指标正常
影像学表现(诊断线索):
·部位:包膜下分布
·形态及信号:多发类圆形占位,靶样
表现
·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轻度
渐进式强化
·邻近结构:门静脉(P4)截断
可排除以下诊断
METs
iCCA
富淋巴细胞型HCC
肝真菌感染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
(HEHE)
定位:
肝内多发局灶性病变
定性:
·良恶性: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
·来源:肝脏原发性肿瘤
病灶分布、“晕/靶征”、轻度渐进
式强化、“棒棒糖征”
诊断与鉴别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patic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HEHE):
由Ishak等于1984年首次报道,低度-中度恶性,来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血管源性肿瘤,年发病率约
为1~2/100万。√病理特征
为1~2/100万。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1.单发或多发,以多发者相对多见,相邻多发病灶可相互融合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肉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肝脏血管源性肿瘤2.病灶中央含有黏液样、玻璃样基质或纤维间质,外缘为致密巢团状不规则排列的肿瘤细胞,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或)树突状细胞组成
肝脏血管源性肿瘤
3.可侵犯、闭塞肝窦和门静脉以及肝静脉分支
4.免疫组化:内皮标记CD31、CD34和VIII因子相关抗原(FVIII-Rag)至少1个阳性
√临床特征
可无任何症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
诊断与鉴别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典型影像学表现:
√病灶分布:多发病灶(88%,59/67),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96%,64/67)
√晕征/靶征:肿瘤中心以纤维硬化组织为主,可发生透明样变性,可伴有出血、钙化、坏死、囊变等;肿瘤周边细胞生长活跃,并具有血管结构(T2WI:67%,DWI:61%)
√棒棒糖征:正常肝静脉和/或门静脉分支进入病灶边缘并终止于病灶,但相较于常见的恶性肿瘤血管截断和迂曲僵直不同,
HEHE
HEHE:肝包膜下分布为主,“晕/靶征”、“棒棒糖征”、“渐进式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
结肠癌肝转移
T1WIT2WI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