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诊断与治疗.pptx
脑梗死诊断与治疗
演讲人:
2025-06-04
目录
02
诊断流程
01
疾病概述
03
急性期治疗
04
并发症管理
05
二级预防策略
06
康复与随访
01
疾病概述
基本定义与病理机制
脑梗死定义
病理机制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血栓形成是指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并阻塞血管;栓塞是指来自心脏或血管的栓子阻塞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指血压过低或过高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
主要危险因素分类
血管病变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是脑梗死的主要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01
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易产生栓子,导致脑梗死。特别是房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
02
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03
其他因素
年龄、家族遗传、环境等因素也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04
临床分型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
栓塞性脑梗死
发病急骤,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偏瘫、失语等症状,栓塞来源多为心脏或动脉。
分水岭脑梗死
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常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
症状较轻,多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一般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02
诊断流程
典型临床表现识别
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可能伴随感觉丧失。
偏瘫
无法说话或理解语言,包括表达和理解能力。
失语
双眼或单眼视力丧失,视野缺损或复视。
视力障碍
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头晕和平衡障碍
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
脑血管造影
评估血管狭窄、闭塞及异常血管情况,确定病因及治疗方案。
03
更精确地显示脑梗死部位、大小及血管状况,为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02
头颅MRI
头颅CT
快速识别脑出血、肿瘤等病变,对脑梗死诊断有一定价值。
01
实验室鉴别诊断指标
血糖检测
血液生化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脑电图
排除低血糖导致的类似症状。
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脂等水平,为治疗提供支持。
排查凝血障碍性疾病,避免误诊。
监测脑电活动,辅助诊断脑部病变及定位。
03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
发病后3-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
是目前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尽快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
严格筛选患者
密切监测病情
溶栓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脑梗死患者,需严格筛选符合适应症的患者,避免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溶栓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1
2
3
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征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大血管闭塞
在溶栓治疗无效或病情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
病情持续恶化
血管内介入治疗需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确定,包括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等。
影像学评估
血压与血糖管理规范
血压管理
脑梗死急性期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血压,以维持脑灌注压。
01
血糖管理
脑梗死急性期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预后,需积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02
用药规范
对于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需合理使用降压、降糖药物,并遵循相关用药规范。
03
04
并发症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分析
血管再闭塞或出血
肺部感染
脑水肿
心功能不全
脑梗死区域血管再闭塞或出血,是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和影像学变化。
脑梗死后可引起局部脑组织水肿,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形成。
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并发肺部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脑梗死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
脑水肿控制方案
药物治疗
抬高床头
低温疗法
监测颅内压
应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将床头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
低温疗法可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脑水肿。
通过颅内压监测,及时发现脑水肿的加重,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定期翻身拍背,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加强会阴部护理,定期导尿,防止尿路感染。
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和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找感染源并去除。
感染预防与处理
肺部感染预防
尿路感染预防
皮肤感染预防
感染处理
05
二级预防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选择
每日服用,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阿司匹林
适用于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同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氯吡格雷
如替格瑞洛等,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药情况选择。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血脂调控目标值
TG(甘油三酯)水平
应控制在1.7mmol/L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