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x
调查范围的确定;调查范围的确定;
1.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调查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应以平面图方式表示,并明确起、止断面的位置及涉及范围。
2.对于水污染型建设项目,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不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宜不小于500m,受回水影响河段的上游调查范围原则上与下游调查的河段长度相等;受纳水体为湖库时,以排放口为圆心,调查半径在评价范围基础上外延20%-50%。
3.对于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受影响水体为河流、湖库时,除覆盖评价范围外,一级、二级评价时,还应包括库区及支流回水影响区、坝下至下一个梯级或河口、受水区、退水影响区。
;4.对于水污染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中包括氮、磷或有毒污染物且受纳水体为湖库、水库时,一级评价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整个湖泊、水库,二级、三级A评价时,调查范围应包括排放口所在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或湖(库)湾区。
5.受纳或受影响水体为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时,调查范围依据GB/T19485要求执行。;调查时期的确定;调查时期;受影响地表
水体类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2.点污染源调查:;3.面污染源调查:;③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畜禽养殖的种类、数量、养殖方式、粪便污水收集与处置情况、主要污染物浓度、污水排放方式和排污负荷量、去向及受纳水体等。畜禽粪便污水作为肥水进行农田利用的,需考虑畜禽粪便污水土地承载力;
④城镇地面径流污染源:调查城镇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地面径流收集方式与处理情况、主要污染物浓度、排放方式和排污负荷量、去向及受纳水体等;
⑤堆积物污染源:调查矿山、冶金、火电、建材、化工等单位的原料、燃料、废料、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及防护情况、污水收集与处置情况、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浓度、污水排放方式和排污负荷量、去向及受纳水体等;
⑥大气沉降源:调查区域大气沉降(湿沉降、干沉降)的类型、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沉降负荷量等。
;4.内源污染调查:;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水质调查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应实测。
应优先采用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一级、二级评价时,应调查受纳水体近3年的水环境量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
;水质参数的选择:
常规水质参数:能反应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如GB3838-2002中提出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BOD5、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六价铬、总磷及水温等。
特征水质参数: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取样垂线的确定;水质取样垂线数的确定;取样点的确定;水质取样点的确定;;工业废水采样点的设置;水质取样断面的确定;水质取样断面设置原则;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的断面。一般在排污口上游100-500m,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控制断面:为了解特定的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评价污染情况以便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断面。距排污口500-1000m。
削减断面: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的断面。常设在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处。
;水质取样断面的确定
;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的断面。一般在排污口上游100-500m,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控制断面:为了解特定的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评价污染情况以便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断面。距排污口500-1000m。
削减断面: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的断面。常设在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处。
;;;;问题;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和要求;d.对照断面、控制断面等代表性断面的水质状况。评价对照断面水质状况,分析对照断面水质水量变化特征,给出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评价控制断面水质现状、达标状况,分析控制断面来水水质水量状况,识别上游来水不利组合状况,分析不利条件下的水质达标问题。评价其他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根据断面所在水域的水环境保护目标水质要求,评价水质达标状况与超标因子;
e.底泥污染评价。评价底泥污染项目及污染程度,识别超标因子,结合底泥处置排放去向,评价退水水质与超标情况;
f.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文情势评价。根据建设项目水文要素影响特点,评价所在流域(区域)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水域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