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能力水平测试题(+答案).docx
(最新)教师能力水平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传授、演示等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示范者D.管理者
答案:B
解析:授业解惑者角色指教师是要将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题干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演示等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正是授业解惑者角色的体现。传道者角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示范者强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榜样作用;管理者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管理。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
答案:D
解析: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但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过程中已掌握轴对称图形概念,后来在学习圆时,告诉学生“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能立即发现圆具有轴对称图形的一切特征,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类属学习
答案:B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其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新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下位联系时,便产生下位学习。学生先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学习圆,知道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是将圆这个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轴对称图形概念中,属于下位学习。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并列结合学习是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
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时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这种效应是()。
A.从众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马太效应D.晕轮效应
答案:B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5.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课程理论B.结构主义课程论C.实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
答案:B
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编排课程;实用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强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综合课程论主张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6.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凝聚力B.课堂控制C.课堂管理D.课堂气氛
答案:C
解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凝聚力是指课堂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控;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
答案:C
解析: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教师在讲课时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使教师成为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学生感知,依据的就是活动律。强度律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差异律是指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组合律是指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