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规程.doc
ICS65.020.20
CCSB25
DBFORMTEXT23
FORMTEXT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FORMTEXT23/FORMTEXTTXXXX-XXXX
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
主要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联系人:毕影东
电话邮箱:ydbi308@163.com
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
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XXXX—XXXX
PAGE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毕影东、来永才、樊超、李炜、刘淼、邸树峰、王玲、刘建新、杨光、刘凯、任洋、侯国强、来艳华、李岑、夏天舒、谢婷婷、孙兵、李佳锐、王燕平。
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超低温条件下保存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储藏温度、环境湿度、种子准备、包装容器选择、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超低温长期保存。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2粮食作物种子豆类
GB4407.2经济作物种子标准
GB19489-2004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超低温保存
在液氮液相(-196℃)或液氮雾相(-150℃)中对生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材料进行长期保存。其原理是植物材料的代谢和生长活动在超低温条件下几乎完全停止,因此能够有效保持材料的遗传稳定性,同时又不会丧失其形态发育的潜能。
寒地野生大豆
寒地野生大豆是指分布于我国北纬45°以北地区的野生大豆,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冬季严寒时间较长,夏季短暂、温度较低,无霜期90-145天。
4超低温保存技术内容与程序
超低温保存由准备工作、种质编号、种子干燥、种子包装、入库储藏、资料归档和运行管理六部分组成。
4.1准备工作
4.1.1仪器工具
进行种子解剖、脱水、含水量测定和种子活力检测的仪器与工具等,如医用剪刀、镊子、培养皿等。
4.1.2普通冰箱
普通低于-20℃的冰箱或冰柜和-80℃的冰箱,种子储藏前预处理用。
4.1.3液氮罐
液氮储藏罐、操作罐和专用运输罐等一般液态氮冷冻罐,具有真空双壁层,使装入罐内的液态氮在大气压力下保持做大限度绝缘。
4.2种子资源编号
4.2.1填写种质资源数据信息表
将种质资源编写统一编号并填写信息表。
4.2.2编目基本信息
包括全国、省内统一编号、名称、保存单位、保存单位编号、采集地、学名、备注等。
4.3种子清选
剔除那些受病害感染或者没有生活力的种子,以及混杂的其他材料,以保证入库保存种子有较高的质量、纯度与净度。
4.4活力检测
采用发芽试验法测定种子活力,初始发芽力检测用种量可采用75~150粒,3~4个重复(每个重复25~50粒)。
发芽势和发芽率计算公式如下:
种子发芽势(%)=发芽初期(规定日期内)正常发芽粒数/供试粒数×100
种子发芽率(%)=发芽终期(规定日期内)正常发芽粒数/供试粒数×100
入库发芽率标准。野生大豆材料不低于50%。
4.5种子干燥
采用热空气干燥法干燥种子,将种子含水量降至8%,但要求干燥温度不能超过40℃。
4.6种子包装
4.6.1包装容器
种子包装采用铝箔袋容器,原料规格为10um厚的铝箔和60um厚的聚乙烯。
4.6.2种子包装
包装间应保持在温度23~25℃、相对湿度40%以下,每批处理种子需在3h内包装完毕,将铝箔袋封装机调节至500hpa气压下密封。包装种子之前,必须逐个检查包装袋密封性能是否完好,核对所包装种子是否与包装容器上种子名称及编号一致,并对对种子重量和粒数等数据进行自动采集。
4.7入库贮藏
4.7.1预降温处理
采用逐级降温法在保存材料在0℃预处理后,逐级通过零下温度,在-10℃、-20℃、-30℃、-40℃每级温度处理停留10min。
4.7.2液氮超低温保存
将经过降温处理后的材料投入液态氮中(-196℃)中,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