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pptx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白细胞异常特征
01
红细胞异常表现
03
血小板功能异常
04
凝血机制障碍
05
免疫系统相关症状
06
全身性综合体征
01
红细胞异常表现
贫血相关体征
6px
6px
6px
身体无力,容易疲劳,活动后加重。
疲乏无力
心脏负担加重,呼吸急促。
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快
面色苍白,口唇、口腔黏膜、睑结膜等处尤为明显。
皮肤黏膜苍白
01
03
02
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
消化系统症状
04
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贫血的主要指标,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降低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等情况下可见。
血红蛋白增高
如血红蛋白电泳异常,可能提示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
组织缺氧症状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01
肌肉系统
肌肉无力、易疲劳、运动耐力下降等。
02
心血管系统
心悸、气短、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03
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低氧血症。
04
02
白细胞异常特征
感染易感性增加
发热
炎症反应
感染持续或反复
感染扩散
体温升高,常见于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
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等。
感染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如口腔炎、肺炎等。
感染易从原发部位扩散至其他部位,如从皮肤感染扩散至血液。
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出现肿大。
01
淋巴结疼痛
淋巴结触痛或自发疼痛,常见于淋巴结炎。
02
淋巴结质地变化
淋巴结质地变硬,可能与炎症或肿瘤有关。
03
淋巴结融合
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块,常见于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
04
淋巴结肿大表现
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是许多血液病的常见体征,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
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等贫血症状,可能与红细胞减少有关。
出血倾向
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有关。
细胞增殖浸润症状
如骨骼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浸润有关。
异常细胞增殖体征
03
血小板功能异常
无明显原因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且难以止血。
鼻出血、牙龈出血
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消化道出血
01
02
03
04
轻微碰撞或划伤后,出血难以自行停止。
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
可见血尿,或尿液颜色呈深红色、酱油色等。
泌尿道出血
出血倾向特征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皮肤瘀点
黏膜出血
瘀斑扩大
瘀斑持续时间长
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或紫色斑点。
口腔、鼻腔、消化道等黏膜部位出现瘀点、瘀斑。
瘀斑可能逐渐扩大,形成大片瘀青。
瘀斑消退缓慢,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
凝血时间延长现象
6px
6px
6px
出血后,血液凝固所需时间明显延长。
出血时间延长
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01
03
02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凝血因子缺乏
04
04
凝血机制障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
血栓形成的原因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体温升高。
临床表现
超声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
诊断方法
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病原因
感染、恶性肿瘤、产科并发症、溶血反应等。
01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
02
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FDP阳性。
03
治疗措施
消除病因、抗凝治疗、补充凝血因子、恢复血容量。
04
术后异常出血表现
出血类型
出血原因
紧急处理
预防措施
创面渗血、吻合口出血、血肿形成。
手术操作不当、凝血功能障碍、感染、血管结扎线脱落。
止血药物、加压包扎、手术止血。
术前全面检查凝血功能、术中细致操作、术后密切观察。
05
免疫系统相关症状
自身免疫性溶血
胆红素升高
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升高,可能引发黄疸。
03
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并随后被分解,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02
血红蛋白下降
红细胞破坏
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的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
01
免疫系统在抵抗感染时,会释放炎症因子,引发发热;同时,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感染反复发生。
反复发热病因关联
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起反复发热。
自身免疫性疾病
某些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从而引起反复发热。
肿瘤
抗体异常产生效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体异常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01
过敏反应
抗体异常可能引起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