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护理要点解析.pptx
锁骨骨折护理要点解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诊断评估标准
03
保守治疗方案
04
手术治疗要点
05
并发症防控
06
康复训练指导
01
疾病概述
01
疾病概述
PART
解剖结构与损伤机制
01
锁骨解剖结构
锁骨是连接胸骨和肩胛骨的细长骨,形态呈“S”形,内侧端与胸骨柄相接,外侧端与肩峰相连。
02
损伤机制
锁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外力传导至锁骨,导致锁骨断裂。
常见病因与高危人群
常见病因
锁骨骨折的常见病因包括跌倒、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外力作用。
01
高危人群
老年人骨质疏松、儿童骨骼发育未成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肩部活动频繁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锁骨骨折。
02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
锁骨骨折后,患者常感到肩部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
疼痛与肿胀
锁骨骨折后,肩部可出现明显畸形,如“S”形畸形或成角畸形。
锁骨骨折后,患者肩部活动受限,无法完成抬肩、旋转等动作。
锁骨骨折后,骨折端相互摩擦可产生骨擦音和骨擦感。
肩部畸形
活动受限
骨擦音与骨擦感
02
诊断评估标准
PART
局部压痛
检查锁骨区域是否存在局部压痛,有助于初步判断骨折部位。
畸形
观察锁骨区域是否出现畸形,如肩部塌陷或隆起,提示骨折可能。
关节活动受限
评估患者肩关节、肘关节和手部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局部肿胀
观察锁骨周围是否有肿胀,以及肿胀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关键指标
影像学检查选择原则
X线检查
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锁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01
CT检查
对于X线难以诊断的复杂骨折或需要更精确的骨折分型,可考虑进行CT检查。
02
MRI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和血管神经损伤情况,对于隐匿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03
分级分型判断依据
青枝骨折
粉碎性骨折
裂纹骨折
开放性骨折
骨骼虽“折”却仍然未“断”,属于稳定性骨折,多见于儿童。
骨折端无移位,比较稳定,通常由于直接暴力或轻微外伤引起。
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多为高能量损伤,治疗难度较大。
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易感染,需紧急处理。
03
保守治疗方案
PART
固定支具使用规范
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选择适合的支具,如“8”字绷带、锁骨带等,确保支具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随着肿胀的消退和骨折的愈合,适时调整支具的松紧度,以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或过松影响固定效果。
确保支具固定在正确位置,避免在睡觉、翻身或活动时发生移位。
选用合适的支具
定期调整支具
避免支具移位
疼痛管理用药指导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等量化疼痛程度,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选择
用药时机与剂量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等。
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影响治疗效果。
1
2
3
体位调整注意事项
睡觉时尽量采用仰卧位,并在患侧肩背部垫一软垫,使患侧锁骨保持中立位,减少疼痛和移位风险。
睡眠体位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伸展患侧上肢,如举臂过头、提重物等动作,以免加重骨折移位和疼痛。
活动体位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和肌肉疲劳,因此应定期变换体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症状。
变换体位
04
手术治疗要点
PART
手术适应症判定
患者情况
年龄、身体状况、功能需求等。
03
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等。
02
骨折类型
骨折部位
锁骨中段骨折、锁骨远端骨折、锁骨近端骨折等。
01
内固定术式分类
适用于锁骨中段和远端骨折,尤其是有明显移位的骨折。
钢板内固定
适用于锁骨中段骨折,手术创伤小,但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
适用于锁骨近端或远端简单骨折,螺钉稳定性较差。
现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粉碎性骨折或固定困难的情况。
髓内钉内固定
螺钉内固定
钢丝内固定
通过药物、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患者疼痛。
疼痛管理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预防并发症
01
02
03
04
定期更换敷料,避免伤口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功能锻炼
术后伤口护理流程
05
并发症防控
PART
神经血管损伤监测
神经血管损伤评估
密切关注患者上肢或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时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的迹象。
01
疼痛与感觉异常
询问患者是否有剧烈疼痛、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以判断神经是否受损。
02
血管痉挛与血栓形成
观察患者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及时发现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03
骨不连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