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护理常规.pptx
脑疝护理常规
演讲人:
日期:
06
护理教育与康复指导
目录
01
疾病概述与病理机制
02
护理评估要点
03
紧急处理流程
04
病情观察重点
05
并发症预防措施
01
疾病概述与病理机制
脑疝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脑疝是由于颅内某分腔的占位性病变,导致的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现象。
02
分类
根据脑疝的部位和原因,可将其分为颞叶钩回疝(又称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等。
颅内压增高发生机制
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或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积聚,引起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循环受阻
颅内病变引起脑组织水肿,体积增大,加重颅内压增高。
脑组织水肿
颅内压增高时,颅内血管受压,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颅内血管受压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颅内压增高症状
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瞳孔变化
嗜睡、昏迷等。
意识障碍
01
03
02
典型临床表现
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运动障碍
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慢等。
生命体征紊乱
04
05
02
护理评估要点
神经系统快速评估
包括清醒、嗜睡、朦胧、昏迷等,通过GCS评分进行评估。
意识状态
观察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失语、失认、失用等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
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
评估患者的肢体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征。
肢体活动
01
02
04
03
语言及认知功能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
体温
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加重脑水肿。
01
呼吸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02
心率和血压
监测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警惕颅内压升高导致的生命体征异常。
03
氧饱和度
持续监测患者氧饱和度,确保氧合正常。
04
颅内压监测指标
通过颅内压监测仪,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升高的趋势。
颅内压监测
定期进行脑部CT或MRI检查,了解脑水肿、脑移位及脑疝的情况。
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压力和成分,判断是否存在脑脊液循环障碍。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如嗜睡、昏迷等,及时评估脑疝的风险。
脑部CT或MRI
脑脊液检查
意识水平变化
03
紧急处理流程
急救体位与气道管理
床头抬高15°~30°
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吸氧
给予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吸入,改善脑部缺氧状况。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
药物选择
用药途径及速度
用药后的护理
观察药物反应
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速尿等,以降低颅内压。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
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注意控制滴速,防止药物外渗。
保持患者安静,避免过度搬动,确保药物效果。
降颅压药物应用护理
术前准备协作要点
病情评估
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01
术前准备
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如备皮、备血、皮试等。
02
脑室引流
对于脑室出血或脑积水的患者,需紧急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压。
03
术前用药
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以预防术后感染及癫痫发作。
04
04
病情观察重点
意识状态分级判断
患者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和做出反应。
患者经常进入睡眠状态,但能被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简单问题。
患者表现为神志模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不能清晰感知。
患者对声音和疼痛刺激无反应,完全失去意识。
清醒
嗜睡
朦胧
昏迷
瞳孔变化追踪记录
正常瞳孔直径为2-5毫米,过大或过小都可能是异常表现。
瞳孔大小
用光照射瞳孔,观察其缩小反应,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对光反射
异常瞳孔形态,如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能提示脑疝等严重疾病。
瞳孔形态
肢体活动异常预警
病理反射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等,以评估神经系统受损程度。
03
肌张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是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
02
肌张力变化
肢体肌力
观察患者肢体是否能够自主活动,以及活动时的力量和协调性。
01
05
并发症预防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翻身、拍背、吸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和窒息。
口腔卫生
每天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接触隔离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需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
肺部感染防控策略
压疮风险动态评估
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受压,减轻局部压力。
定时翻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预防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