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症状与体征护理要点.pptx
血液系统疾病症状与体征护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疾病症状总览
贫血症状护理
贫血症状护理
出血倾向护理
感染防控管理
肝脾肿大护理
特殊体征应对
01
疾病症状总览
血液系统功能概述
血液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运输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具有抵御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作用。
血液免疫功能
血液在受损血管处凝固以止血,保护身体免受进一步伤害。
血液凝固功能
常见症状分类标准
贫血相关症状
感染相关症状
出血相关症状
血液高黏滞相关症状
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头晕等。
皮肤瘀斑、血肿、鼻衄、牙龈出血等。
发热、淋巴结肿大、咳嗽等。
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
体征观察优先级
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01
皮肤黏膜
颜色、温度、湿度、瘀斑等。
02
淋巴结
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03
肝脾大小
触摸检查是否有肿大或压痛。
04
02
贫血症状护理
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
根据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评估出血风险。
评估出血风险
预防措施
出血监测
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如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等。
加强对患者出血症状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止血与包扎
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采取直接压迫、加压包扎等止血方法。
止血方法
遵循医嘱使用止血药物,观察止血效果。
止血药物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伤口护理
输血护理
输血后护理
输血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评估输血效果。
03
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02
输血过程监测
输血指征
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出血量等,确定输血指征。
01
03
出血倾向护理
观察出血部位、范围、颜色等,评估出血程度。
评估出血部位及程度
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判断出血量。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01
02
03
04
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出血史,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
评估患者凝血功能
了解患者近期用药情况,排除药物引起的出血。
询问患者用药史
出血风险评估要点
止血操作规范
局部加压止血
止血带应用
药物止血
止血后观察
使用无菌纱布或棉球等物品,对出血部位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对于四肢出血,可使用止血带进行加压包扎,注意止血带压力适中,避免损伤神经。
根据出血情况,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观察止血效果。
止血后,需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出血部位情况,确保止血效果。
皮肤黏膜保护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为患者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避免皮肤损伤
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摩擦、划伤等损伤。
口腔护理
定期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黏膜感染。
黏膜保护剂使用
对于黏膜受损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黏膜保护剂,促进黏膜修复。
04
感染防控管理
体温异常监测流程
定时为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热或低体温现象。
体温监测
准确记录患者体温,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体温记录
发现体温异常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并观察效果。
体温异常处理
无菌操作执行标准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在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01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使用的医疗器械、敷料等物品处于无菌状态,并定期更换。
02
手卫生
护理前后要洗手,保持双手清洁,防止细菌传播。
03
免疫低下患者防护
营养支持
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
03
保持患者所处环境的清洁、干燥、通风,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
02
环境清洁
保护性隔离
针对免疫低下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01
05
肝脾肿大护理
腹部触诊观察技巧
轻压腹部,感受肝脾大小、质地和边缘。
触诊手法
观察腹部皮肤
腹部包块
注意有无皮疹、水肿、色素沉着等。
发现腹部包块时,需详细记录其大小、形状、质地等。
减少活动,以减轻肝脾对腹腔的压迫。
卧床休息
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侧卧位,以缓解腹部不适。
疼痛缓解
按医嘱使用止痛药,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
药物治疗
压迫症状缓解方案
活动受限干预措施
评估活动受限程度
了解患者肝脾肿大的程度,判断活动受限的范围。
01
协助日常活动
提供必要的协助,如帮助患者翻身、坐起、站立等。
02
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安全防护,避免患者因活动受限而发生跌倒等意外。
03
06
特殊体征应对
淋巴结肿大鉴别要点
淋巴结大小
淋巴结活动度
淋巴结质地
淋巴结形状
观察淋巴结的大小,通常浅表淋巴结直径超过1.0cm为异常,深部淋巴结超过1.5cm为异常。
触摸淋巴结的质地,硬且有橡皮样感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柔软且有压痛可能是感染。
评估淋巴结的活动度,能否自由移动,固定不动可能表示与周围组织粘连。
观察淋巴结的形状,正常为椭圆形或蚕豆形,形态异常如串珠样可能为结核性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