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药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docx
零售药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
为加强零售药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特制定本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
人员与培训管理
人员资质要求:从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质量管理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相关专业学历或职称,熟悉医疗器械法规和质量管理知识。采购人员应了解医疗器械市场情况和产品信息,掌握采购流程和质量要求。销售人员应熟悉所销售医疗器械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等知识,能够正确向顾客介绍和推荐产品。
培训计划制定:药店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应包括医疗器械法规、质量管理知识、产品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方式可采用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时间应根据培训内容和人员需求合理安排,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实施与记录: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确保培训人员按时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培训师、参加人员等信息。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可采用考试、考核、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采购管理
供应商审核:建立供应商评估和审核制度,对供应商的合法资格、生产能力、质量保证体系等进行评估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供应商的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产品注册证或备案凭证等资质文件,以及供应商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情况。对审核合格的供应商,应建立供应商档案,记录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审核情况、合作情况等。
采购合同签订: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付款方式等条款。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对产品质量负责的条款,以及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采购验收:采购的医疗器械到货后,应及时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应按照采购合同和质量标准对医疗器械的数量、规格型号、外观、包装、标识等进行检查,并检查产品的合格证明文件。对验收合格的医疗器械,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对验收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进行退换货处理。
储存与养护管理
储存条件要求:根据医疗器械的特性和储存要求,合理设置储存环境。常温储存的医疗器械应储存在温度为0℃30℃、相对湿度为35%75%的环境中;冷藏储存的医疗器械应储存在温度为2℃8℃的环境中;冷冻储存的医疗器械应储存在温度为20℃以下的环境中。同时,应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避免医疗器械受到污染和损坏。
分区分类储存:对医疗器械进行分区分类储存,按照医疗器械的用途、类别、规格型号等进行划分,设置专门的储存区域和货架。同时,应在储存区域和货架上设置明显的标识,标明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信息,便于管理和查找。
养护检查:定期对储存的医疗器械进行养护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的外观、包装、标识、有效期等。对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医疗器械,应及时进行处理,如隔离存放、报损、销毁等。同时,应做好养护检查记录,记录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内容、处理情况等信息。
销售管理
销售资质审核:销售人员在销售医疗器械前,应审核顾客的购买资质。对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的医疗器械,如第三类医疗器械,应要求顾客提供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处方等文件。同时,应向顾客详细介绍医疗器械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确保顾客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销售记录:建立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医疗器械的销售信息。销售记录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销售日期、顾客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销售记录应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后2年;无有效期的,保存不少于5年。
售后服务:建立售后服务制度,及时处理顾客的咨询、投诉和售后维修等问题。对顾客提出的质量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如退换货、维修、补偿等。同时,应做好售后服务记录,记录顾客的咨询、投诉内容、处理情况等信息。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判定:根据医疗器械的质量标准和法规要求,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医疗器械判定为不合格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包括外观损坏、性能不符合要求、标识不清、过期失效等情况。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对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及时进行隔离存放,并做好标识。同时,应及时通知供应商,协商处理方式。对需要召回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按照相关法规和供应商的要求进行召回处理。对无法召回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按照规定进行销毁处理,并做好销毁记录。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分析与改进:定期对不合格医疗器械进行分析,找出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应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分析和改进情况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