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常见病护理.pptx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脓毒症护理要点
ARDS患者护理管理
急性心衰监护流程
重症肺炎护理方案
急性肾损伤监测体系
MODS综合护理干预
01
脓毒症护理要点
PART
早期病情评估标准
精神状态
液体平衡
生命体征
炎症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出现烦躁、萎靡、意识模糊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持续监测患者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记录并对比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评估患者液体出入量,确保液体平衡,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摄入。
观察患者炎症反应,如皮肤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以及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规范
持续监测动脉血压,确保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避免血压过低或过高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或过度。
动脉血压监测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反映右心房压力及血容量变化,指导补液和利尿治疗。
记录每小时尿量,评估肾功能及液体平衡情况,及时发现少尿、无尿等异常情况。
定期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包括心率、心律、心脏杂音等,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
中心静脉压监测
尿量监测
心血管系统评估
抗生素使用观察重点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医嘱准确配置抗生素,确保药物剂量、用法和用药途径正确。
用药时间与疗程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确保用药时间和疗程足够,避免随意停药或缩短疗程导致的细菌耐药和病情反复。
药物疗效观察
密切观察抗生素治疗效果,包括体温下降、症状缓解、白细胞计数降低等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副作用监测
注意监测抗生素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02
ARDS患者护理管理
PART
机械通气参数调节原则
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和肺部状况设置合适的潮气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通气量。
潮气量设置
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和病情需要设定呼吸频率,以保持适当的通气效果。
呼吸频率调节
设定合适的吸气压力,以保证肺泡充分扩张,同时避免气压伤。
吸气压力控制
根据患者肺部情况设定适当的PEEP,以防止肺泡塌陷和改善氧合。
呼气末正压(PEEP)设定
采用较小的潮气量进行通气,以降低肺泡过度膨胀和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小潮气量通气
在氧合情况良好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的二氧化碳潴留,以减轻机械通气对肺组织的损伤。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通过限制吸气压力和时间,控制气道平台压在安全范围内,避免气压伤。
限制平台压
01
03
02
肺保护性通气实施策略
对于存在肺泡塌陷的患者,可采取肺复张策略,如叹气样通气、肺复张手法等,以促进肺泡复张和改善氧合。
肺复张策略
04
俯卧位治疗配合要点
确保患者处于稳定的生命体征状态,准备好俯卧位所需的设备和物品,如俯卧位垫、枕头等。
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头部垫高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压迫眼部和会阴部。
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情况确定俯卧位的时间,一般每次可持续数小时,每天可进行多次。
在俯卧位期间,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氧合指标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俯卧位前准备
俯卧位实施
俯卧位时间
俯卧位期间监测
03
急性心衰监护流程
PART
容量负荷动态评估
每日测量体重,评估液体平衡
01
每日定时测量患者体重,精确记录出入量,评估患者容量负荷状态。
监测尿量及肾功能
02
尿量是反映肾灌注和液体平衡的重要指标,需准确记录,同时监测肾功能,及时发现肾功能不全。
评估肺部湿啰音及水肿情况
03
肺部湿啰音和水肿是容量负荷过多的常见体征,需定期评估,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04
CVP是评估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指导液体治疗。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如强心苷、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
输注速度
血管活性药物输注速度需严格控制,避免药物浓度波动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监测生命体征
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剂量调整
血管活性药物剂量需根据患者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行调整,确保达到最佳疗效,同时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
血管活性药物输注规范
01
02
03
04
急性肺水肿应急处理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
急性肺水肿患者常出现严重低氧血症,需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提高氧饱和度。
快速利尿
利尿剂可迅速减少血容量,降低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从而缓解肺水肿症状。
扩张血管
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机械通气辅助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以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量,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
04
重症肺炎护理方案
PART
呼吸道管理核心措施
定时翻身、拍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