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doc
黄金时代观后感9篇
黄金时代观后感1
曾经问过,张乃莹为什么取笔名为萧红。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萧红萧军的爱情。
我愿意将爱情想得美美好好,凄凄烈烈,仿佛只有那种痛彻心骨才能够反衬出爱情的无比伟大。其实,爱情从来不是为了伟大而生,爱情应该是亲近和相守。很可惜,一个美丽的爱情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有人会毅然离开自己的爱人,最后却和一个不那么爱的人结婚相守一辈子。《黄金时代》中张乃莹说,“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留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
她说,她想过普通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可是,她回看自己的人生,却只能说,她的朋友都是萧军的朋友。她初始对压迫的反抗来源于爱情,在她开始反抗追求自由的那一刻恐怕不曾想她热烈追求的爱情会让她伤痕累累。
爱情,是灵魂间相互触碰擦出的火花。
命运以不可逆转的方式的将偶然变成了现实,命运以不可更改的可能的将那小小的事情变成改变人们一生的事件。
世界上没有如果,因为每一个小小的点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一个如果那么就将会衍生出无数的世界,于是,有着如果的那一点只能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就在时间的那一点,在那个破败不堪的哈尔滨旅馆中的杂货屋中,张乃莹与萧军命运的相逢。如果只是擦肩而过,那么不会有之后。如果只是聊聊寥寥,那么不会有之后。恰巧留了下来,恰巧看到了那画,那诗。
爱情,是患难中相互扶持的亲密。
我问,如果爱情没有经历那么长时间,是否会有分离时的撕心裂肺。我问,倘使两人没有无穷无尽的共同往昔,是否还会恋恋不舍,念念不忘。
爱情依旧那么具有勇气,她让陷入爱中的两个人可以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爱情依旧那么坚持,她让陷入爱中的两个人可以无怨无悔,百折不挠。
可是,爱情是什么?为什么又会让人在幸福甜蜜美好之后沉沦于伤心痛苦的海洋?
没有人可以妄论他人的爱情,因为爱情的复杂连当事人也无法看清。没有人可以批评他人的爱情,因为爱情永远没有对错,爱情留下的只有甜蜜痛苦,痊愈伤害。
寥寥的几个人在电影院里的昏黑中坐着,三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看着,想着,整场电影我都在想一个人,在结局的时候又想起了另外的一个人。其实每一个情节我都和自己对号入座,于是写了删,删了写,最终写下这一篇不带有自己生活的文字。让自己谨记,命运的每一次相逢应该有一个足够美好的自己去迎接,命运的每一个美好自己应该倍加珍惜。
黄金时代观后感2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电影,就借ldqu;三八国际妇女节rdqu;之际说点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或无关的。
先说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ldqu;国际妇女节rdqu;指的是共产国际,是1910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由共产国际的德国领导提出的建议,并最终确定3月8日为ldqu;国际妇女节rdqu;,所以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庆祝这个节日。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问人家放不放假,过不过节了哈,她们大概得上班。
言归正传,黄金时代。电影之所以最终命名《黄金时代》,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ldqu;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rdqu;折射了1930年代民气开放、自我意识觉醒,百舸争流的年代,那是萧红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黄金时代。
萧红,一个民国女子,经历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弃、母子分离、幼子夭亡、颠沛流离、与四个男人发生情感纠葛,这还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贯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写作为武器,唤醒更多人的自我觉醒意识。她一生如同动荡尘埃,从未停歇,直到最终客死异乡,她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运,本身就比一部电影还要精彩跌宕。王安忆曾说,有故事有才华的女人很多,萧红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她把自己的热情转化为更巨大的东西,去影响其他人。
萧红骨子里有东北女人的热烈,她和张爱玲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都忠于自我。北国冰雪中长大的萧红活得炙热投入,燃烧自己,心怀天下;而上海风骨的张爱玲活得冷峻淡然,永远冷眼旁观,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气度,只活自己的。
黄金时代观后感3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主要讲述了萧红的一生。整部影片,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几个句子。
“你我的相识就是最好的纪念。”人生中路过的人有那么多,别人都说你我相见一面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缘,所以你我的相识就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有1万个人就有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