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ppt
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本章内容
层次化的网络体系结构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TCP/IP体系结构
OSI和TCP/IP的主要层次功能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3.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结构清晰
简化设计与实现
便于更新与维护
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邮政系统的组织:;分层的物流系统组织:效劳;层次功能的分布式实现;层次化方法在其它领域的应用;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计算机网络中,层、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换句话说:体系结构包括三个内容:分层结构与每层的功能,效劳与层间接口,协议。
最早的网络体系结构源于IBM的SNA;
其它的网络体系结构还有DEC的DNA等
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是OSI/RM;
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是TCP/IP体系结构——事实上的标准;层次结构方法的优点;2.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理;系统A;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对等层通信的实质;对等通信例:两个人收发信件;对等层通信的实质;3;在各层中实现的主要功能;3.通信协议;人相互交流的协议和通信协议之间的比照;通信协议的三要素;确认;网络体系结构中:
每层可能会有假设干个协议
一个协议只属于一个层次
协议可以由软件或硬件来实现:
网络通信协议软件、网络驱动程序
网络硬件
常用协议组:
TCP/IP〔Windows、Unix、Linux、…〕
NetBEUI〔Windows〕
IPX/SPX〔NetWare、Windows〕;协议数据单元〔PDU〕;下层把上层的PDU作为本层的数据加以封装,然后参加本层的协议头部〔和尾部〕形本钱层的PDU。
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因此,数据在源站自上而下递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封装的过程。到达目的地后自下而上递交的过程就是不断拆封的过程。——类比:发送信件
数据在传输时,其外面实际上要被包封多层“信封”。;数据多层封装;TCP头;在目的站,某一层只能识别由源站对等层封装的“信封”,而对于被封装在“信封”内部的“数据”仅仅是拆封后将其提交给上层,本层不作任何处理。
每一层只处理本层的协议头部!
;3.2网络系统结构参考模型ISO/OSI;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制定
国际标??化组织信息处理系统技术委员会〔ISOTC97〕于1978年为开放系统互连建立了分委员会SC16,并于1980年12月发表了第一个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OpenSyterms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el〕的建议书,1983年它被正式批准为国际标准,即著名的0SI7498国际标准。通常人们也将它称为OSI参考模型,并记为OSI/RM,有时简称为OSI。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是GB9398。
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由低层至高层分别称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OSI网络参考模型功能表示;OSI网络系统结构参考模型及协议;OSI模型的数据流向
;TCP/IP体系结构分为4层: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与OSI/RM的对应关系
OSI/RM和TCP/IP相结合的5层结构——原理体系结构: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3.3OSI参考模型7层结构综述;物理层;;RS232接口;RS-232-C是RS-232标准的第三版
1987年修订为RS-232-D
1991年修订为RS-232-E
物理特性:
外形为25针或9针的D型连接器
电气特性:
逻辑“1”:-3V~-15V
逻辑“0”:+3V~+15V
;功能特性:;
信号时序〔发送〕
H:Host〔DTE〕,M:Modem〔DCE〕
设备握手
DTR:H→M〔保持〕
DSR:H←M〔保持〕
请求发送
RTS:H→M〔保持〕,M→载波,在对方产生DCD
CTS:H←M〔保持〕
发送数据
TD:H→M→数据调制信号
断开连接
H撤除RTS/DTR
M撤除CTS/DSR,停止发送载波;信号时序〔接收〕
H:Host〔DTE〕,M:Modem〔DCE〕
设备握手
DTR:H→M〔保持,表示H已可以工作〕
DSR:H←M〔保持,表示M已可以工作〕
监视载波信号
DCD:H←M←载波〔表示数据链已建立〕
接收数据
RD:H←M←数据调制信号
断开连接
DCD消失、H撤除DTR、M撤除DSR;2.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任务:在两个相邻节点间可靠地传输数据,使之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错的链路。
功能与效劳:
数据链路建立、维护与释放的链路管理工作
组帧:帧封装,按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