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地名考.pdf
新田县地名考
新田县地名的形成与演变,是军事屯田、地理环境、民族融
合及文化传承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名称由来、历史沿革、地
理特征、文化符号及现代争议等方面展开考释:
一、名称由来:军事屯田与地理意象的双重烙印
新田县名源于明代军事屯田制度,其名称承载着鲜明的历史
记忆:
1.新田营的军事起源
新田原为军队屯田处,名“新田堡”,明万历二年(1574
年)设“新田营”,作为防御瑶民的军事据点。崇祯十二年
(1639年)析宁远、桂阳部分区域置县时,沿用“新田”旧
名,取“新开垦之田”之意,反映了明代卫所制度下的屯垦特
征。清代《新田县志》称“县名系沿袭旧名,以新田堡为治
所”,印证了这一渊源。
2.地理环境的隐喻
境内多山地丘陵,明代屯田时需开垦新田,地名暗含“拓
荒”之意。此外,新田河(舂陵水支流)贯穿全境,“新田”亦
可能与河流灌溉的新开农田相关。这种“军屯+水利”的命名逻
辑,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影响。
二、历史沿革:从边陲军镇到现代县域的转型
新田县的行政区划演变,折射出湘南地区的军事与政治格局
变迁:
1.明清时期的军事管控
先秦至隋唐时期,新田先后属泠道、舂陵、营道等县,长期
1
为湘南边陲。明代设新田营后,其军事地位凸显,崇祯十二年
(1639年)正式建县,隶属永州府,成为控制瑶区的行政中
心。清代康熙年间,进一步划宁远、桂阳部分区域入新田,巩固
了县域边界。
2.近现代的行政区划调整
1959年,新田县并入桂阳县,1961年恢复建制,1962年划
归零陵专区(后改永州市)。2015年乡镇合并后,形成11镇1
民族乡的格局,门楼下瑶族乡成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
调整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也反映了现代治理的需要。
三、地理特征:山水格局与地名的具象表达
新田县的地形地貌深刻影响了地名的命名逻辑:
1.山地与河流的命名关联
◦骥村镇:因传说古代官员骑马至此,誉马为“骥”而得
名,其驻地陆家原名“骥村”,后演变为镇名。
◦石羊镇:因境内多处分布形似羊群的石山而得名,石羊圩
因村前溶洞中的石羊状地貌而设,成为湘南著名的农贸集市。
◦门楼下瑶族乡: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原“大门楼”(牌坊)
下而得名,境内多溪流峡谷,如鲁塘河、舍子沅等,地名多含
“沅”“源”等水文特征字。
2.交通要道的历史遗存
新田地处楚粤通衢,明清时期形成多条古道。例如,石羊镇
的“宏发圩”因位于古道枢纽而兴,成为连接宁远、嘉禾的物资
集散地。此外,新圩、陶岭等圩场名称,均与古代商道贸易密切
相关。
2
四、文化符号:古村、名人与民俗的持久影响
新田县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
体:
1.古村落的宗族印记
◦龙家大院:因东汉零陵太守龙伯高后裔聚居得名,现存明
清古建筑群48栋,被誉为“中国传统乡村的活化石”。
◦谈文溪村:以“谈文”二字彰显文风昌盛,明清时期出过
“三太守四进士”,其“文溪家庙”“绣楼”等地名,体现了耕
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2.历史名人与红色记忆
◦郑作民故居:抗日名将郑作民出生于高山乡高山村,其故
居所在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源会议旧址:红六军团长征途中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地
名“小源”因地处山冲源头而得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
门楼下瑶族乡的地名多具瑶语特色,如“青皮源”“漕头
源”等,“源”在瑶语中意为“山冲”;“舍子沅”则可能与瑶
族迁徙传说相关。此外,瑶族“坐歌堂”“盘王节”等民俗活
动,虽未直接影响县名,却丰富了地域文化内涵。
五、现代争议与地名保护
1.地名用字的规范化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