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实验本科实验三细菌致病性及病原性球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三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研究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探讨生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又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 上次实验结果观察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细菌的致病作用 病原性球菌形态及培养特性 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上次实验结果观察 平板划线分离及菌落观察 菌落形态观察: 菌落的色泽、大小; 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否; 隆起度、透明度等 不同形态菌落代表不同的细菌 斜面移种法及色素观察 观察细菌在斜面上所形成的菌苔。 绿脓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整个培养基变绿。 金葡菌产生脂溶性色素,培养基不变色。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H2S产生试验 (史氏痢菌、乙型副伤寒) 硫酸亚铁半固体 乙型副伤寒 黑色沉淀物 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伤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者。 伤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者。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葡萄糖发酵试验 乙型副伤寒(产酸产气) 培养基红→黄色,有气泡 史氏痢菌(产酸不产气) 培养基红→黄色,无气泡 发酵:利用微生物或生物化学的手段,将各种物质加以改变,然后利用由此产生的能量及代谢中间体,而得到各种有用的物质。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吲哚试验 (史氏痢菌、乙型副伤寒) 蛋白胨水 史氏痢菌 吲哚试剂 玫瑰吲哚 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的毒力物质 1、 侵袭力 菌体结构 侵袭性物质 2、毒 素 内毒素 外毒素 毒力:是指病原体形成毒素或胞外酶的能力以及入侵、穿透和繁殖的能力。 结构: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的配置情况 细菌的侵袭力的构成 1、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 微荚膜及糖萼 菌毛或非菌毛粘附素 2、侵袭性物质 侵袭性蛋白及侵袭性酶类 结构: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的配置情况 细菌所产生的毒素 1、 外毒素: 主要由G+菌产生的能分泌到菌体外的具有毒性的蛋白质。 2、内毒素: G-菌细胞壁脂多糖成份,菌体裂解后释放出。 多糖: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多糖链可以是线形的或带有分支的。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 ?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部及分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释出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散出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h 破坏 差、60-80℃ 30min 破坏 毒性作用 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细菌致病作用的实验内容 肺炎球菌荚膜观察 血浆凝固酶实验 内毒素发热反应 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试管法 玻片法 肺炎:由于多种病原体或物理化学、过敏性因素引起的,肺实质(包括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发热: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提问调定点超出正常范围。 肺炎球菌荚膜的观察 肺炎:由于多种病原体或物理化学、过敏性因素引起的,肺实质(包括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荚膜的致病作用 抗吞噬作用 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摄取颗粒物质的过程。 损伤: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破坏与功能障碍。 血浆凝固酶 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物质 具有抗吞噬作用及血清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使感染局灶化。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摄取颗粒物质的过程。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并引起病理变化。 血浆凝固酶的种类及检测方法 游离血浆凝固酶 —— 试管法检测 结合血浆凝固酶 —— 玻片法检测 内毒素的发热试验 试验动物 :家兔 (正常℃) 菌液 : 加热杀死的伤寒杆菌培养液 结果观察:注射前后体温的变化 注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