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整合复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发布:2025-05-25约4.64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七下第六单元整合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梳理,感知不同时代的科技探索历程。

2.通过梳理文体及其特点,明确不同文体对科技传播的表达方式。

3.通过小组探讨科技发展中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辩证关系,把握科学精神的共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读梳理不同文体写作特点,明确提炼科学精神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出示核心任务

出示复习核心任务

核心情境:“穿越千年的科技对话”新闻发布会

化身这场“穿越千年的科技对话”新闻发布会的组织者,完成三项使命:

1.角色代入:为他们代言,以他们的视角讲述探索故事;

2.技术解码:用创意形式,破解不同文体的科技传播密码;

3.精神追问:互动问答,思考科学精神的真正内涵。。

任务学习

任务一:角色扮演,撰写新闻发言提纲

浏览课文,筛选提炼,完成发言提纲。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人物

探索时间

探索方向

探索经历

毕昇

北宋

活字印刷技术

克服木活字易变形、铁活字笨重的缺陷,通过胶泥材料与“火烧令坚”工艺实现技术突破。

“蛟龙号”团队

2012年

深海探测技术

突破7000米深海高压环境,解决耐压舱抗压、生命保障系统等技术难题。

杨利伟

2003年

载人航天技术

经历火箭共振、舷窗裂纹等生死考验,推动航天器安全性能迭代升级。

“落日六号”领航员(沈静)

科幻未来

地心探测技术

被困地心,在封闭空间中坚持科研,通过传感器传回珍贵数据。

任务二:成果发布,介绍技术突破

?要求?:选择一项科技成果,设计创意展示方案,结合文体特点与表达效果说明理由。

1.梳理单元课文文体写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文

?文体

写法分析

?表达效果

《太空一日》

自传

真实事件细节(如“26秒共振”“舷窗裂纹”)与心理描写

增强代入感,展现航天员的冷静与使命感。

《“蛟龙”探海》

报告文学

数据记录(如“7062米”“马里亚纳海沟”)与环境描写

真实性与文学性结合,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带上她的眼睛》

科幻小说

科技幻想(如“眼睛”传感技术)与情感张力(沈静对草原的留恋)

以科学逻辑支撑想象,引发对科技发展思考。

《活板》

科技笔记

工艺流程(材料、制字、排版)与实用性分析

逻辑清晰,体现古代人民思维的系统性。

我的发现

不同文体都能表达科技成就与思考。

不同文体服务于不同表达目的,如传记重真实,科幻重想象,笔记重逻辑。

2.成果展示方案交流

示例1:

【?选择成果】?活字印刷术

【?展现形式】?动态视频+实物模型演示

【?展示重点】?

(1)?流程可视化?:动画演示胶泥刻字→火烧定型→排版印刷的全过程;

(2)体现“活”的智慧

【?理由】《活板》为笔记体,语言简洁客观,视频能直观还原工艺流程;“活”字体现中国古代技术智慧,与现代形成跨时空呼应。?

任务三:互动问答,体会探索精神。

聚焦人物精神的内涵,设计互动问答环节。

1.回顾课文,梳理科技探索所蕴含的精神。

人物

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及体现

人文精神及体现

毕昇

1.创新精神

2.缜密思维

1.智慧创造:比古登堡铅合金活字早400多年;

2.考虑周全:两版交替印刷,按韵标记贮藏;

“蛟龙号”团队

1.勇攀高峰

2.崇尚创新

1.坚韧不拔:面对高难度探索任务不放弃;

2.团队协作:海试团队共同完成;

3.从容面对困境:困境时紧张有序。

杨利伟

1.极致严谨

2.实事求是

1.意志顽强:克服共振的痛苦等;

2.团队精神:与队友分享“本末倒置”等;

3.爱国情怀:俯瞰北京,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沈静

1.追求真理

2.无畏生死

1.为他人着想:“请你们放心”;

2.意志顽强:队友先后去世,孤独地在封闭空间;

3.积极乐观:情感丰富地面对热爱世界。

2.“记者团”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示例:

【?对杨利伟】?:26秒共振时,您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

【对毕昇】:您的泥活字在《活板》中提到“火烧令坚”,请问与现代陶瓷3D打印烧结技术有何异同?

【对沈静】:明知地心任务有去无回仍坚持探索,这与杨利伟“归零”心态本质是否相同?

【?对蛟龙团队】?:如果耐压舱在7000米深度破裂,团队是否有应急方案?

3.新闻“发言人”回答问题

示例:

(1)?对杨利伟?:“26秒共振时,您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

【“在26秒的共振中,身体承受着极限负荷,但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每一个航天员都明白,我们的心跳就是国家心跳的延伸。】

(2)毕昇先生,您的泥活字在《活板》中提到“火烧令坚”,请问与现代陶瓷3D打印烧结技术有何异同?

【我所创的泥活字“火烧令坚”,是经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