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合肥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
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中轴
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的这句
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
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
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东侧的太庙,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
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
—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
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中轴线的选址、格局、城
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该书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北京建都的基本依据。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
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
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
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
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
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中华传统的“和”文化,以及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都在北京中轴线上有
相当完美的体现。
历时12载的申遗,让北京中轴线重新焕发生机。在整治修缮、创新利用的过程中,中轴线更加广泛
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北京相关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寿皇殿经过5年腾退、修
缮、复原布展,大致恢复了清乾隆十四年皇家祠堂的原貌,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味中轴线的历史文化。
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活动,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
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2021年“数字中轴”项目启动,发布了北京中轴线
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同时“云上中轴”小程序也正式上线,公众可以在“云端”了解北京中轴线
上的遗产点,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的壮丽美景。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材料二:
记者:在世界遗产层面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
吕舟:“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基于“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所应具有的价值标
准,尤其是关于列入世界遗产的对象应当是“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至
少是特殊的见证”这一标准的阐述。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通过建筑群和城市空间表达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持续
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北京中轴线”始建时对于周代城市制度的表达,更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到70
年代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以及21世纪初开始对“北京中轴线”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记者:在申遗文本提交后,我们又补充了材料,主要是哪方面的?
吕舟:专业咨询机构对我们提交补充材料的要求,也是我们了解他们对“北京中轴线”价值理解程度或
这种理解存在的空白点的过程。我们一共补充了两次材料:一次是介绍《考工记》及其规定,一次是解释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理念在都城规划与建设物质层面的集中体现。事实上,这两次补充
材料都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关于“北京中轴线”及中国文化在国际遗产领域的知识盲点。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