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塑研究的多维视角.docx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塑研究的多维视角
摘要: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六性”弱化问题,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塑的应然逻辑、实然困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在建设定位、组团思路、具体举措等方面推出实然路径,以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在“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下,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变量。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如何回应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现实需求,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探讨这一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塑的应然逻辑
(一)宏观政策背景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19年5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名单,其中职业教育领域获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0个。2019年、2021年、2023年教育部分别公布第一、二、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名单,全国职业院校共有511个团队获批。同时,各地在同步推进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培育工作。由此可见,国内职业院校一直在国家、省级和校级政策的牵引下持续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育工作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理论概念基础
最早明确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nnies),他强调社会在本质上并非完全“结合”,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联合体”。[1]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从管理学的组织性角度进行了定义:我们需要真正优秀的管理者来组织这样的团队,其中团队的成员真正通力协作、相互适应、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作为一个整体向前推进。[2]在当前国家、省级、校级层面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背景下,2022年9月20日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简称《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突出创新团队自身建设和共同体协作的方法路径”“加强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共同体”成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关键词。综上,“共同体”形态既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核心特质之一,也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对“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教育价值旨归的回应。
(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特征属性
根据教育部印发《方案》《通知》等文件的相关表述可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要体现在:首先,该团队在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兼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团队成员结构来看,应由多部门、多岗位、多学科的教师组成;参与人员应具有跨界性,这也是促进团队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其次,该团队的核心目标是要在教学手段、技术、资源、评价等多方面体现创新性,体现团队创设的最高价值追求;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共建、共创、共享来体现其协作性,这也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基本属性。再次,团队组织架构、人员结构、运转机制所呈现的相对稳定性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永恒的主题;同时,在团队内部与外部保持良性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团队运行的活力。
(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功能取向
根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的政策背景、理论逻辑、团队特征,我们不难定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功能取向,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创新功能,把创新功能放在第一位,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专业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团队管理制度、课程思政团队文化塑造等多方面一体化联动创新。第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功能,聚焦在课程建设、专业融合、教师个体、教师群体等方面的高质量协同发展,重点关注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团队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第三,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规范功能,团队组建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团队组织机制、课程思政运维机制、育人绩效考核机制、相关专业建设机制、师资培训机制并打造以课程思政为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新范式。[3]
二、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塑的实然困境近年来,国内职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