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水文地质勘察》PPT课件:项目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方法.pptx
项目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项目内容;任务2.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总则;勘察目的
为用水部门寻找、评价、开发、保护与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可解决的问题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寻找水源地,确定开采地段与层位
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对水量进行评价,提出允许开采量
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给出对策与防治措施;勘察工作的内容与程序
内容:一般包括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等。
工作程序
接受任务确定工作方案编制勘察纲要野外作业资料整理提交报告检查验收质量评定
;水文地质勘察阶段划分
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五个阶段;水文地质勘察阶段划分
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五个阶段;不同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要求;各类型水源地应查明的水文地质问题;重点学习:(2)冲洪积扇型水源地
一般应查明:a.山前冲洪积扇和掩埋冲洪积扇的沉积结构、分布范围及水文地质条件;b.山区与平原的接触关系、山前断裂与坳陷对冲洪积扇的形成作用,调查本流域范围内的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山区河流与地下水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c.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流量。;重点学习:(5)裸露岩溶型水源地
一般应查明:a.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界线及分布范围,圈定地下河补给区,大致确定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及其变动情况;b.地下河的分布及其大致轨迹;c.地下河天窗、溶洞深潭、季节性溢洪湖、落水洞、洼地、干谷、地下河出口以及地表水消失和再现等岩溶地质现象;d.基本查明岩溶管道、洞穴、溶孔的发育规律及充填情况,查明岩溶发育程度及垂直分带;e.调查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河流水文等因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查明有利于岩溶水形成的地层层位,褶皱部位和断裂带等富水地段;f.调查岩溶大泉的形成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确定岩溶大泉的泉域范围、泉流量及泉水下游的地下水排泄量;g.选择典型地段分别在旱季、雨季和洪峰期进行连通试验,以查明地下河连通情况和地下水的流向、流速、流量以及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岩溶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h.对大型洞穴应进行专门调查与测量。;重点学习:(6)隐伏岩溶型
一般应查明:a.盖层类型(松散层或碎屑岩类盖层或双重盖层)、分布及厚度、盖层中的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岩溶水的水力特征;b.岩溶发育的主要层位、深度及其发育特征,着重研究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c.确定主要岩溶洞穴通道的大体空间分布位置、充填情况、岩溶水的富集规律与边界条件;d.当隐伏岩溶区相邻的补给区或排泄区为裸露岩溶时,应利用邻区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补给与排泄条件,作为该区岩溶水资源评价的依据;e.岩溶矿区,应充分收集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供、排结合的可能性。;重点学习:(7)红层孔隙裂隙型
一般应查明:a.红层中的溶蚀孔洞发育规律,以及砂岩、砾岩岩层的分布、厚度及富水性;b.浅层孔隙裂隙潜水富集部位;c.褶皱、断裂及裂隙对地下水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
重点学习:(8)碎屑岩裂隙型
一般应查明:a.软硬相间地层组合情况及其中硬脆性岩层的厚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确定其局部富水地段,查明单一硬脆性岩层的断裂构造富水带;b.可溶岩夹层的分布、溶蚀程度,确定其富水性;c.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上出露的泉及其裂隙富水带。
;供水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一般规定;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一)地貌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确定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及各地貌单元的界线和相互关系;调查地形、地貌与含水层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埋藏、补给、迳流、排泄的关系;确定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作用强度及其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二)地层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测制地层控制剖面,确定标志层;确定地层的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测定地层的产状、厚度及分布范围;调查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三)地质构造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确定褶皱的类型、轴的位置、轴的长度及延伸和倾伏方向。判定两翼和核部地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并判定富水地段的位置:确定断层的类型、位置、产状、规模、断距、力学性质和活动性。查明断层上、下盘的节理发育程度,断层带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情况,判定断层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的位置;对节理进行形态测量统计。查明节理的力学性质、充填情况、延伸和交接关系。确定不同岩层层位和构造部位中的节理发育特征及其富水性;判定测区所属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和等级(包括对构造变动历史、新构造的发育特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