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

发布:2025-05-25约1.48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

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给文科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本文通过对天津大学网络学院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互联网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资源、考核形式、课程安排和专业知名度等不同方面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分析,认为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重于实践,忽视实习环节;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灌输式,忽视了对学生事业的拓展;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核等。最后结合前人经验以及问卷调查得到的实际数据,提出解决优化这些问题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目录

TOC\o1-2\h\u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研究现状 1

第二章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相关概念 3

2.1公共管理 3

2.2人才培养 3

2.3理论基础 3

第三章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5

3.1国内公共管理发展历程 5

3.2国内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6

第四章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8

4.1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8

4.2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1

第五章开拓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5

5.1明确教育目标 15

5.2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15

5.3优化考核形式、加强实践教育 15

5.4发展学校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16

5.5增强企业信任感,深化企业实践力度 17

5.6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7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公共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可是直到现在,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及其二级学科的本科教学活动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开设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并不高,部分校外实践实习也只是走个流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传输给学生知识,缺少实例分析。考核形式也是以笔试为主,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塑造。。在大众化教育的当今时代,这种有缺陷的人才培育方式无法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些要求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发展态势必须掌握时代变革的中心,不仅要做好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实践改革的力量。

1.1.2研究意义

实践意义

本文对现在人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提出了改善的建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与社会时政联系密切的专业,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也将成为整个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理论意义

此外,随着大学生增多和社会就业的增大,以往的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出的大学生逐渐缺乏竞争力,为了公共管理学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就业。本文从社会治理角度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1.2研究现状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英国以卫生管理专业名称存在,英国卫生管理专业一般设在英国大学的医学部下。1958年英国在利兹大学建立纳非尔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地区办事处将此中心指定为它的一个合作机构一一“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程序协作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国家卫生管理干部,开展卫生事业研究。英国除有较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外,在发展未来教育方面:①对公共卫生教学大纲的内容达成共识。②进一步评价共卫生的PBL教学,并尝试与临床教学整合。③进一步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④确保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科作为期末考试科目。引进并支持教师发展。⑥认可并激励学院教师的教学活动。英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一直在不断发展。

澳大利亚的卫生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4个方面的特征:①练习是教学中心。②理论应用是学习目的。③应用性标准为主导。④教学内容少而精。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用性是培养的最重要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的是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及重点训练学生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新颖性、深刻性、完整性等因偏向于学术研究的指标不占主导地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专业之一,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但相对这种迅速的发展速度,中国市场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却没有随之增加,在2019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中,该专业被评为十大冷门专业之一,这就引发了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情况的思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应从学校与学生自身两方面帮助他们,以便其更好地择业与就业。公共事业是负责从公民教育、体育建设、医疗保障、环境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