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第课9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诵读这首词,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豁达坚忍、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4.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题目解说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揭示该词所写的是词人游览赤壁,追念古人。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苏轼只是借题发挥。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结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和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遂作词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课文探究思考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出词人独立于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译文:滚滚长江水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思考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由广阔背景笔锋一转,聚焦到历史古迹。“人道是”,说明苏轼对赤鼻矶是否是赤壁古战场抱有怀疑。“周郎赤壁”为后文写周瑜埋下伏笔。译文:旧时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思考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乱石穿空”三句,是现场写景,选取细部显示赤壁一带江景特点。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用“雪”比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象,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从写景角度上,由高到低,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立体画面。译文:陡峭纷乱的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将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思考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在全词中是一句过渡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接上文景色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的“风流人物”,又为下阙周瑜的出场造势,作了铺垫。思考5:作者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下阙重在怀古。塑造周瑜的形象,在写赤壁之战之前插入小乔初嫁,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衬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艳羡。译文: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那时小乔刚刚嫁给他,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思考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绘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明确:写出了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羽扇纶巾”,儒将装束,以形写出人物的神。“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写此,在于抒发词人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从而引发自己未能一展抱负的伤感。译文: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被烧得灰飞烟灭。思考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一句由遥想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实际的冲突之后,作者只能徒生感慨、自笑多情。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华发早生,与周瑜的年少得志、意气风发形成鲜明对比。译文:如今我神游于当年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早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思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