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环形交叉设计刘兴顺云南交通59课件.pptx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主讲人:刘兴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1.中心岛的形状中心岛的形状应根据交通流特性、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地形地物等条件确定。原则上应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完成交织运行,有利于主要道路方向车辆行驶,应满足交叉所在地的地形、地物和用地条件的限制。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此外,结合地形、地物和交角等,也可采用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中心岛。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2.中心岛的半径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速度的要求,然后按相如直路的条数和宽度,验算相邻道日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要求。下面以圆形中心岛为例,介绍中心岛半径的计算方法。1)按设计速度的要求按设计速度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仍然用平曲线半径公式计算,但因为绕岛车辆是在紧靠中心岛宽度为b的车道中间行驶,距中心岛边缘b/2,故实际采用的中心岛半径应按下式计算:式中:R-中心岛半径(m);b-紧靠中心心岛的车道宽度(m);μ-横向力系数;ih-环道横坡度(%)V-环道设计速度(km/h)。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所谓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其位置大致可取相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中心岛半径必须满足两个路口之间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否则,在环道上行驶中需要互相交织的车辆,就要停车等侯,不符合环形交叉连续行驶的交通特征。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按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计算公式为:式中:n-相交道路的条数;l-相邻路口之间的交织段长度(m);B-环道宽度(m);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由上式可知,交叉口相交道路的条数越多,为保证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则中心岛的半径就越大,将会大大增加交叉口的用地面积和车辆在环道上的绕行距离,这样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因此,环形交叉口的相交道路以不多于六条为宜。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对四路相交的环形交叉口,一般下式分别计算中心岛半径,然后选取较大者。对中心线夹角差别较大或多路交叉口,也可以先按下式的第一个式子确定中心岛的半径R,然后再按下式验算其交织段长度l是否符合要求:式中:α-相交道路中心线的夹角(°),当夹角不等时,用最小夹角验算。当用公式计算的l大于最小交织段长度时,符合要求;否则,增大R重新验算,直至符合为止。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二、环道的宽度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一般,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两条车道为交织之用,这样,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实践证明,车道过多,不仅难于利用,反而易使行车混乱,导致不安全。据观测,当环道车道数从两条增加到三条时,通行能力提高得最为显著,而当车道数增加到四条以上时,通行能力增加得很少。因为车辆在绕岛行驶时需要交织,在交织段长度小于两倍的最小交织段长度(考虑占地和经济性,一般不可能超过两倍)范围内,车辆只能顺序行驶,不可能同时出现大于两辆车交织。所以,不论车道数设计多少条,在交织断面上只能起到一条车道的作用。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因此,环道的车道数一般采用三条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行车道较窄,也可设两条车道。如果采用三条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50-3.75m,并采用前述曲线加宽中单车道部分的加宽值;当中心岛半径为20-40m时,则环道机动车道的宽度一般为15-16m。对非机动车交通可与机动车混行或分行布置,为保证交通安全,减少相互干扰,一般以分行为宜,可用分隔带〔或墩)或标线等分隔。非机动车道宽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小于相交道路中的最大非机动车行车道宽度,也不宜超过8m。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三、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如图:
普通环形交叉设计交织角的大小取决于环道的宽度和交织段长度。环道宽度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