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docx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危害,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全面的领导和决策。在接到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后,及时召开会议,分析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方案,并监督方案的实施。
2.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报告、调查和协调处置工作。具体职责包括: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的迹象;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初步调查,核实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查找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制定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事件的进展情况。
3.临床科室
临床科室是医院感染暴发的第一发现和报告单位。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当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时,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调查和处置工作。同时,负责对本科室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落实消毒、灭菌等防控措施。
4.其他相关部门
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后勤保障科等相关部门应在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处置中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医务科负责协调医疗资源,组织专家会诊和治疗;护理部负责指导护理人员落实防控措施和护理工作;药剂科负责提供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和消毒药剂;检验科负责及时准确地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后勤保障科负责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和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二、报告程序
1.发现与报告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如发现有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病例同时出现或短期内感染病例数异常增多时,应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应在1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初步核实与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初步核实。如确认为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分管院长报告,并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确认与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初步核实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认是否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如确诊为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在确认后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医院名称、地址、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感染暴发时间、感染部位、感染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及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等。
三、调查与处置
1.调查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组织感染控制、医疗、护理、检验、药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调查小组,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通过调查,查找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感染源的查找
调查小组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以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同时,对医院的环境、设备、物品、药品等进行采样检测,查找可能的感染源。
3.传播途径的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活动轨迹、接触史、诊疗操作等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感染的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处置措施
-隔离患者: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床边隔离等,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消毒灭菌:对感染患者的病房、诊疗设备、物品等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处理。消毒方法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消毒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
-切断传播途径:根据感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如加强通风换气、规范医疗操作、严格手卫生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用药等。同时,加强对易感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加强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四、资料保存与总结评估
1.资料保存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保存。资料包括病例报告、调查记录、检验报告、消毒记录、会议纪要等。资料保存期限应不少于3年。
2.总结评估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