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感染性腹泻课件.ppt

发布:2025-05-26约2.56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引言;第一節病原學;細菌

病毒

寄生蟲

;;霍亂弧菌(Viobriocholerae)

志賀菌(Shigella)或痢疾桿菌(dysenterybacteria)

沙門菌(Salmonella)

埃希菌(Escherichia)

彎曲菌(Campylobacter)

人類輪狀病毒(Humanrotavirus,HRV)

;1~5噬菌體型,且為a~f生物型的菌株稱為流行株按霍亂病原菌;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依O抗原可以將志賀菌分類

A群:痢疾志賀菌(S.dysenteriae)

B群:福氏志賀菌(S.flexneri)

C群:鮑氏志賀菌(S.boydii)

D群:宋內志賀菌(S.sonnei)

;是一大群寄生於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生化反應和抗原構造相似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有診斷意義的抗原有三類:O、H、K;

傷寒沙門菌(S.typhi)傷寒

副傷寒沙門菌(S.paratyphi)副傷寒

其他沙門菌(如鼠傷寒沙門菌)一般腹瀉

;包括5個種,其中大腸埃希菌(E.coli)通稱大腸桿菌

埃希菌屬的模式種(typespecies)最為重要

大腸桿菌主要有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莢膜抗原(K)

大腸桿菌分型按O:K:H排列,如O111:K58:H2

致瀉的大腸桿菌

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

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

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amorrhagicE.coli,EHEC);A組輪狀病毒也稱嬰兒腹瀉輪狀病毒

B組輪狀病毒也稱成人輪狀病毒

C組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有報導;第二節流行病學特徵;病人

病原攜帶者

受感染的動物;病人

腹瀉病人、亞臨床病人

病原攜帶者

潛伏期攜帶者、恢復期攜帶者、慢性攜帶者、健康攜帶者

流行病學意義

活動是否受限、帶菌和排菌時間長短、從事職業等有關

受感染的動物

動物傳染源引起的感染性腹瀉

彎曲菌腸炎、沙門菌腸炎、耶氏菌腸炎、食物中毒等;糞-口傳播方式;;;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

不同的病原體,人體獲得的免疫力持續時間不同

病原體毒力、菌量、機體狀態等與易感性有一定關係;地區分佈

時間分佈

人群分佈

流行形式

;地區分佈

全世界廣泛發生,但發展中國家高發

在熱帶發展中國家貧困地區,兒童平均每人每年5-18次腹瀉

發展中國家水型和食物型暴發常見

發達國家以小範圍食物型暴發和旅遊者散發多見

時間分佈

常年可發,但具有明顯的季節高峰

細菌性腹瀉發病高峰一般在夏秋季節

輪狀病毒等病毒性腹瀉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

以冬春季節發病較多;人群分佈

以嬰幼兒和青壯年發病率較高,隨著年齡發病率

不同經濟、文化、衛生、職業人群之間發病率有明顯差異

流行形式

可以呈現為散發、暴發或流行

一般經水和食物傳播的感染性腹瀉以暴發和流行為主

霍亂、痢疾、沙門菌感染

致瀉性弧菌感染、致瀉性大腸桿菌感染

;自然因素、社會因素

自然因素氣溫、降雨等

社會因素飲生水、飲用水污染和食品衛生差等

病原體特點與腹瀉流行

病原體變異耐藥性、毒力、抗原變異

新病原體出現易造成流行或較嚴重的暴發

1973年輪狀病毒

1977年空腸彎曲菌

1982年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1992年O139霍亂弧菌

;第三節防治策略與措施;以落實感染性腹瀉家庭治療三原則為基礎,降低感染性腹瀉死亡率

以ORS為核心的ORT治療和ORS生產及供應,以降低腹瀉病死亡率

以普及7項預防措施為基礎(如母乳餵養、合理添加輔食、喝開水及使用清潔水、洗手、使用廁所和正確處理糞便、接種麻疹疫苗),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

;三管一滅

管理水源、糞便、飲食,消滅蒼蠅

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

改善飲食

提倡喝開水和使用清潔水

提高嬰兒母乳餵養率;建立防治門診

開展疫情監測人群監測、環境監測

建立健全疾病監測系統和報告制度

措施做到“五早一就”

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

早隔離、早治療

就地衛生處理;

第三節防治策略與措施;開展廣泛的衛生宣傳教育

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動員全社會參與

提高個體自我保護能力;總原則

預防脫水

糾正脫水

繼續進食

合理用藥;

病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