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实务》第3章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pptx
第三章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第一节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第二节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及应用第三节作业成本法
【知识目标】1了解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概念。2熟悉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情况。3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4重点掌握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前提和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5重点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产生利润差额的原因及利润的转换方法。6【技能目标】7能够熟练掌握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8能够熟练掌握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利润的转换方法。9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强调不同的制造费用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特点:第一节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01020304050607080910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固定非生产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构成
二、完全成本法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2..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特点:完全成本法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总成本制造成本非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构成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不同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应用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如果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需要分解,则按销售量分解。应用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凡在生产领域中为制造产品发生的成本都应归属于制造成本,发生在产品销售或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费用则归属于非制造成本。123
两种方法的成本构成如下页图所示:04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由全部制造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非制造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则作为期间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损益。03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01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期间成本由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非生产成本和变动性非生产成本组成,具体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和变动性管理费用,或者说,期间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02
总成本制造成本非制造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构成
总成本01制造成本02非制造成本03直接材料04直接人工05制造费用06销售费用07管理费用08产品成本09期间成本10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构成11
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01变动成本法下,存货成本只包括制造成本中的变动部分;而完全成本法下,存货成本中除了包括制造成本中的变动部分,还包括了其中的固定部分,即固定性制造费用。01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01
(四)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变动成本法的销货成本全部是由变动制造成本构成的,如果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亦即各期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产品成本不变,单位期初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单位产品成本和本期单位销货成本相等,所以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销货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本期销售量
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是指在税前利润计算过程中,首先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从而确定贡献毛益,然后再用贡献毛益补偿固定成本以确定当期税前利润的过程。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则是指在利润计算过程中,首先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销货成本,从而确定销售毛利,然后再用销售毛利补偿其期间成本以确定当期税前利润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不同税前利润计算方法不同损益表编制格式不同计算出的税前利润有可能不同(五)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1、税前利润计算方法不同。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税前利润的公式为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贡献毛益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税前利润其中: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