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教案 第11课 掌握PLC梯形图程序的顺序控制设计法.pdf

发布:2025-05-24约8.4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掌握PLC梯形图程序的顺序控制设计法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目标:

(1)掌握PLC梯形图程序中顺序控制设计法的设计步骤

(2)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组成要素、类型和转换方法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绘制顺序功能图,掌握自动配料模拟系统的设计方法

素质目标:

提升去繁求简,在复杂的控制过程中寻求统一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顺序控制设计法概念,顺序功能图的组成要素、类型、转换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顺序功能图的转换方法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

前任务

课前任务请同学们上网查找或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常见的顺序控制系统。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教师】讲解“任务引入”的相关内容(详见教材),并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自动配料模拟系统?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讲解顺序控制设计法概念,顺序功能图的组成要素、类型、转换方法

一、顺序控制设计法概述

✈【教师】介绍顺序控制设计法的主要步骤

顺序控制设计法主要用来设计顺序控制系统,其主要步骤如下。

(1)将顺序控制系统的一个周期划分为若干顺序相连的阶段(步)。

(2)用编程元件代表各个阶段(如M),并利用转换条件控制编程元件。

(3)用编程元件控制PLC的各输出位。

二、顺序功能图的组成要

传授新知

✈【教师】介绍顺序功能图的组成要素:步、动作、有向连线、转换和转换条件

顺序控制设计法常用的工具是顺序功能图。它是描述顺序控制过程的一种常用图形,主要由步、动

作、有向连线、转换和转换条件组成,如图5-12所示(详见教材)。

(1)步:根据输出量的状态变化而划分的阶段。在每一步中,代表各步的编程元件的状态与该步输

出量的状态之间有着简单的逻辑关系。在任何一步之内,各输出量的状态不变,但相邻两步输出量的状

1

态不能完全相同。

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步称为初始步。初始步是系统等待启动时相对静止的阶段,一般没有输出,通

常在首次扫描时启动。每个顺序功能图都必须有初始步,通常用双线框表示。此外,步还包括活动步和

非活动步。当系统正处于某一步所在的阶段时,若该步处于活动状态,则称为活动步;若该步未处于活

动状态,则称为非活动步。

(2)动作:每一步对应的输出(如Q0.0)或命令(如复位Q0.0)。当系统处于活动步时,相应的

动作被执行;当系统处于非活动步时,相应的动作被停止。

(3)有向连线:在顺序功能图中,用来标注步的进展方向的连线。步的活动状态默认步的进展方向

是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因此这两个方向有向连线的箭头可以省略,而其他方向有向连线的箭头不能省

略。

(4)转换和转换条件:转换通常用与有向连线垂直的短线表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